外科博士:魔术子弹击中目标

时间:2022-08-05 01:17:40

外科博士:魔术子弹击中目标

宋尔卫,广州人,35岁,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任职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获得中山大学肝胆外科博士学位。1999-2001年和2002-2004年,分别被医院派往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CBR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晋升为哈佛大学讲师,2005年1月被中山大学聘任为研究员。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2005年全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目标:癌细胞

宋尔卫的目标是什么?是癌细胞。癌症是癌细胞过度表达的结果,宋尔卫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一种siRNAi(小分子RNA干扰)技术来切断癌基因的复制。小分子RNA干扰理论自2001年被提出以来,一直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寻找到癌基因“靶标”,二是用什么手段击中“靶标”。

在世界医学界都在为此而头疼时,年轻的中国医生宋尔卫找到了突破口。2003年,他寻找出小鼠爆发性肝炎的基因作为小分子RNA干扰的“靶标”,成功证明该技术可以治疗疾病,这一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四。2005年,他使用有“生物导弹”之称的针对癌基因过度表达而产生的特异蛋白作用的物质作为小分子RNA的载体,成功解决了用什么手段击中“靶标”的难题,同年5月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并被冠以《魔术子弹》的标题成为封面故事。

宋尔卫成功地击中了目标。而这时,身在美国任讲师的他却选择了新的目标――回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2005年11月,宋尔卫获得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基金会的100万元科研经费,另外中山大学也为他配备了100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取得杰青基金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往往被看作“小院士”,而宋尔卫是中山大学历届杰青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此次唯一获得1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候选人。

宋尔卫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新的“靶标”正在他面前展开。

论文引起哈佛教授注意

“中国人擅长逻辑思维和理论表达”,宋尔卫一到国外就似乎尝到了这种甜头,他1997年在德国进修时,有空就把在国内临床工作时的体会写成,也得到所在的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赏识,因为实验室有许多优秀的实验成果,但匮乏“”一直没法表达出来,所以他被安排“脱产”写作论文,短短半年间,宋尔卫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引起了美国哈佛大学Judy Lieberman教授的注意,被邀请到该校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参与研究。

宋尔卫工作的实验室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技术研究所,它拥有11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而且周围有各种研究所,许多顶尖专家都在这里工作,包括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菲利普・夏普也是它的近邻。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很容易找到合作者。宋尔卫想到自己的临床经验优势,而且在国内长期研究Fas基因(凋亡基因)与肝炎的关系、肝细胞保护以及肝疾病模型等方面的工作基础,于是向导师Judy Lieberman教授提出针对Fas基因的小分子RNA干扰的工作计划,得到了导师的首肯,并很快成立了由宋尔卫领衔的研究小组,2003年将其成功应用于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的治疗,不但为Fas基因引起的肝炎等症状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更是首次证明小分子RNA干扰技术可以用于临床医疗。

宋尔卫进取的个性很适应美国实验室的工作氛围。有一次,宋尔卫曾与他的老板就判断一小鼠皮下组织是肿瘤还是软骨争得面红耳白,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他的老板最终认错。这种平等和开放下,是真金就不容易被埋没,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发挥。

有一件事让宋尔卫很感慨:在一项试验中,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都参与了实验,但因没有取得相应的数据,论文撰写时没有他们的署名。那名美国人得知后,立刻找到实验室,大吵大闹,据理力争;而中国人则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结果美国人的名字被加到署名当中,而中国人的名字则不见踪影。

由此,宋尔卫认识到,中国人一定要不甘后人才行,一定要有好胜之心。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得到美国各大研究中心的赏识,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答应聘他为助理教授。但令老板Judy想不到的是,这时宋尔卫却提出要回国。

“宋,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生产RNA产品的公司,你在这里会大有作为的。” Judy极力劝说自己的得力干将留下。因为宋尔卫的第一篇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记者们都赶着去采访他的“老板”Judy Lieberman,令她评上了终身教授,并因此获得了美国4000万美元的反恐基金!

“我想尽快把小分子RNAi干扰技术应用到临床中,中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宋尔卫归心已定,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打工”和回国干事业的不同份量。

的确,在美国,宋尔卫充其量是拿5万美金年薪的“打工仔”;而回到在国内,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山大学的支持下,他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是有着200万科研经费的“老板”。

我们见到宋尔卫的时候,他正穿着白大褂,像普通的医生一样为病人看病。此时,一位研究生拜访宋尔卫,希望参与他实验室的研究,两人就在走道上聊了起来。在电梯里,他谈着专业话题,而在实验室,他与他的助手还有学生,很随和地谈着未来开展工作的事项。

宋尔卫对角色的转变很从容:“其实我无论出国前还是出国后,目标都是既定的,就是用自己的医学技术为同胞服务,不管如何转折,都是过程,都是为了最初的梦想。”

“最有干劲”的学生

在美国,宋尔卫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广州,麻石路、云吞面……还有母校市二中前面的中山纪念堂,背后的越秀山……

得知宋尔卫回国的消息后,广州市二中立刻邀请他回校座谈。那次座谈上,宋尔卫把教过他的退休老师都请了回去。在老师们的眼里,他是“最有干劲”的学生。宋尔卫很感激母校的教育。“正是二中老师的‘情感教育’,造就了我今天的成功。”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认为学生的情绪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包括认知、创造性、犯罪倾向等等在内的由学习而获得的多种能力。

情感教育的第一个硕果是建立梦想,对梦想的追求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对少年时期的宋尔卫也是如此。他的初中化学老师陈东源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讲述了许多题外话,有一天还把一本原版的《Nature》(《自然》)拿到课堂,介绍到《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让少年宋尔卫兴奋不已,他暗下决心要在上面发表文章。“我终于做到了。” 宋尔卫自豪地对学弟学妹说。他成为了《自然》的封面人物。

宋尔卫很自信,在有些人看来他有一个“毛病”是好冒尖,上课总是争着回答问题,英语学得呱呱叫,总是想着出国留学。老师们对他敢于冒尖的精神进行正面引导,还教导他如何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初中时,宋尔卫语文不好,作文更弱,但他知难而进,选择了加入文学社。当时负责文学社的姚学中老师看到了他的热情,特意挑中他担任文学社的理事,这大大激发了宋尔卫对文学的兴趣,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后来留学德国期间,宋尔卫以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整个实验室的“”――对他来说,写实验报告是拿手好戏。

除了梦想和兴趣,情感教育的第三个硕果是主动学习的精神。只有学习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学生才真正的爱学习、会学习。真正热爱学习,这是宋尔卫成功的关键。

许多同学整个中学六年的学习只有一个目标――高考,应付完高考后,立刻把所有的内容忘掉,把课本撕烂。然而,宋尔卫却在高考后把中学所学的内容都复习了一遍!他的解释是:“为了高考,课本中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就只能被忽略掉了,而这其中要掌握的知识,有时间就要补上。学习不能光为了考试。”

本地姜+海龟=最佳拍档

有一个名字和宋尔卫的事业紧紧相连,那就是苏逢锡。

“我出国几年,很多人都以为我不再回来了,但是苏教授坚信我会回来。” 宋尔卫说。

在美国,宋尔卫有房有车,已是哈佛的讲师。

苏逢锡是中大二附院乳腺外科主任。乳腺外科成立于1998年,那时宋尔卫已经出国留学,远在德国的他非常关注乳腺外科的建设,苏逢锡也需要人才。当时,他们几乎每天都通电话,商量着如何建设好这个科室,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疾病难点,虽然两人年龄足足相差了20岁,但关系却如兄弟一般亲密。

2002年初,苏逢锡看到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在一次报告上提到了宋尔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立刻写了一封长信向颜校长介绍宋尔卫,颜校长对此大为感动――在国内学界,“本地姜”(本土专家)与“海龟”(海外归国人才)存在矛盾,甚至冲突,“海龟”看不起“本地姜”,认为本地姜不辣,理论不够先进,而“本地姜”则埋怨归“海龟”动手能力不高,攫取胜利果实。而苏逢锡此举却表现得心无旁骛唯才是举。

很快,中山大学科研处袁处长直接打越洋电话找到了宋尔卫,“回来吧,我们虚位以待!”这是祖国的召唤,是伯乐的召唤;这是宋尔卫内心的愿望,更是他的“兄弟”的愿望。

我们采访了苏逢锡教授。苏逢锡讲起宋尔卫这位小老弟,语气中充满了赞赏。

宋尔卫毕业前在中大二附院实习就引起了苏逢锡的注意。这个年轻人不仅仅聪明,对工作更有激情,别的实习生都很害怕动手术,而他却有着强烈的欲望。甚至在一次急救中擅自独立完成了一项胃部手术,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宋尔卫仍然受到批评――按规定,至少要有六年临床经验才被允许独立完成胃部手术!他是主动站到主刀位置上的人。

宋尔卫的这种带有侵略性的性格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而苏逢锡看到的则是宋尔卫向上进取的精神,其实在他自己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样的因子。

苏逢锡最早是赤脚医生,自学成才,因为人为因素的限制,他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竟不能去读,考上了博士也不被允许去读,但苏逢锡是一个坚强的人,“我没读过博士,但我要当博士生导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逢锡现在是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市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设身处地,苏逢锡爱才用才之心极为强烈。所以他与宋尔卫成了忘年交,宋尔卫向苏逢锡学习临床技术,而苏逢锡则向宋尔卫学习理论以及外语。

2004年,宋尔卫第一次申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当时,他还在美国,正是苏逢锡帮他整理材料,完成了繁琐的申请程序,虽然最后因为宋尔卫的职称问题申请未获成功,但这为第二次申请的成功作了充分的准备。

宋尔卫回国后,颜校长请苏逢锡和宋尔卫两人吃饭,为“本地姜”和“海龟”的携手而干杯。

由于当时宋尔卫只有中级职称,第一次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受阻。为此,宋尔卫第二次申请时,中山大学根据宋尔卫的学术成就,破格聘任宋尔卫为正高级职称的研究员。

宋尔卫和苏逢锡的强强联合很快有了成效,除了取得多项科研基金外,中大二附院乳腺外科成功地成为了全国百万妇女乳腺癌大普查行动的定点机构,宋尔卫研究的小分子RNAi干扰技术也正逐步走向临床,将成为治疗乳腺癌的魔术子弹,成功将会降临在向着科学高峰迈进的跋涉者身上。

采访结束时,宋尔卫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我有着最默契的合作伙伴,工作起来非常愉快。这跟在国外拿别人的钱做科研是非常不一样的!”

上一篇:网店装修:为网上店铺改头换面 下一篇:现在流行“奢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