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新模式

时间:2022-08-05 01:07:32

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新模式

[摘要] 本文以空港、临空产业、空港新城三个要素建立“港―产―城”理论体系,揭示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者的互动机理,并借助该体系分析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演进过程,以为我国临空经济区选择发展模式、确定发展路径开阔思路,为空港城市的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港―产―城 临空经济 发展模式 演进机理

[中图分类号] F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70-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JY043),中央高校基金项目(3122014C019);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开放式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赵冰(1983 ― ),辽宁沈阳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航空经济、航空物流;曹允春(1970 ― ),陕西西安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临空经济、航空物流;沈丹阳(1983 ― ),女,辽宁沈阳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空经济、航空物流。

一、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内涵

(一)港―产―城(AIC)理论体系

空港、产业、空港新城是临空经济发展演进的三大关键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临空经济的发展演进可以看成是由空港、产业、空港新城形成的“三位一体”系统的演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演进,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一个“空港-产业-空港新城”复合系统(airport-industry-city composite system,以下简称AIC系统)。

AIC系统是指特定空港区域的空港运营、产业发展与空港新城相容的一系列活动;空港、产业与空港新城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可记AIC为:AIC=f(A,I,C),其中A为空港子系统,I为产业子系统,C为空港新城子系统,f为复合函数。

在AIC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具体内涵可界定为:

AIC系统中的“港”具体包括机场基础设施(包括航站楼、跑滑系统、机坪机位等设施)、空域资源、航线网络以及机场陆侧综合交通设施。“港”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借由“港”的建设、运营,才使区域具备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基础条件。在临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先有“港”,即空港子系统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先导因素。

空港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民航局(包括内设机构、地区管理局、直属单位等)、地方政府、机场集团、航空公司及其他航企等。

AIC系统中的“产”是指在临空经济区聚集的各类具有临空指向性的产业。可依据产业与民航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具体分为三类:一是民航紧密型产业,如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二是民航合作型产业,如临空高科技制造业、临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三是民航松散型产业,如教育科研、休闲娱乐、住宿餐饮、金融、中介等。

产业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关系到民航紧密型产业发展的民航局、机场集团、航空公司及其他航企;关系到民航合作型产业、民航松散型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相关高科技制造企业、服务业企业等。

AIC系统中的“城”是指依托临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适合“空中飞人”,临空产业从业人员、工作、生活、居住的生态、人文环境,即依托空港而建立、具备城市功能的空港新城。空港新城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是临空产业发展的平台。空港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营造、城市功能、城市形象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空经济所能达到的高度。

空港新城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机场集团、航空公司及其他航企等。

(二)港―产―城系统的作用机理及促进主体分析

具体分析空港子系统与临空产业子系统、空港新城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如下:

1.“港”驱动“产”的作用机理

空港是推动临空产业发展的引擎,在临空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处于先导地位。空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拥有机场资源、航线资源、运力运行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五大航空运输基础资源,能吸引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生产、制造活动的产业布局在空港周边,如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业、临空高科技制造业等等。空港拥有的航空运输基础资源越丰富,对临空指向程度高的产业的吸附能力就越强,临空产业的发展就越好,即空港的发展壮大能够直接驱动临空产业的发展。

若要实现空港驱动产业发展的目的,空港子系统必须在AIC系统中成为关键主导要素,能够影响空港的各相关主体需要发挥强势主导作用。即民航局、地方政府、机场集团、航空公司必须统一认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手段保证空港子系统拥有可业利用的充沛航空资源,才能使临空产业通过航空资源的吸引而加速聚集,发挥“以港促产”的作用。

2. “产”驱动“港”的作用机理

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发展的抓手,临空产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对空港的发展起积极的助推作用。一方面,从需求角度,临空产业发展能够带来客货运输需求,从而提升空港的客货吞吐量;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临空产业发展可以帮助空港进一步丰富其拥有的航空资源,提升客货吞吐量。

临空产业本身是使用和服务于航空运输的、高度外向型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合,它的发展是最直接作用于机场客货吞吐量的力量,而且对货邮吞吐量的作用更为突出。临空产业中的民航紧密型和民航合作型产业需要利用空港所拥有的航空运输资源,倾向于在空港周边布局。这两种类型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对其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产生一定协作引力,吸引其前向、后向及相关产业在空港周边集聚,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临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机场航空运输资源的需求程度将比之前的要大得多,空港必须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其航空运输资源才能够满足临空产业集群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空港的基础设施规模、吞吐量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若要实现产业驱动空港发展的目的,产业子系统必须在AIC系统中成为关键要素,能够影响产业的各主体需要发挥强势主导作用。针对民航紧密型产业来说,民航局、航空公司、机场集团需要发挥作用,积极培育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针对民航关联型产业来说,地方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帮助相关高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落户临空经济区,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与民航紧密型产业一起,起到“以产强港”的作用。

3. “港”、“城”之间的互动作用机理

空港的发展能够完善空港新城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以及生态环境,反过来,空港新城作为临空经济发展的平台,也将以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基础形成的城市功能体系,促进空港的持续发展。港城之间的互动发展将使空港、空港新城的发展迈上新台阶,达到“港城共荣”的最终目标。

若要实现港城互动发展的目的,空港子系统、空港新城子系统必须在AIC系统中成为实力相当的关键要素,能够影响空港和空港新城的各主体都需要发挥作用。具体来说,民航局、机场集团、航空公司必须统一认识,共同帮助空港提升实力;同时,地方政府必须重视空港新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态环境、娱乐休闲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空港新城的城市化水平,使空港、空港新城的子系统能够达到良性互动,实现“港城共荣”的目的。

二、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

港-产-城理论体系可以用来分析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AIC系统中对临空经济发展起驱动作用子系统的不同,可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单一驱动模式、融合驱动模式及一体化驱动模式。

(一)单一驱动模式

临空经济的单一驱动模式是指由AIC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单独驱动临空经济发展。根据三个子系统作用的大小,可将临空经济的单一驱动模式分为三种:空港驱动型、产业驱动型以及空港新城驱动型。

1. 空港驱动型临空经济

空港驱动型模式指的是在AIC系统中空港资源优势显著而产业、城镇实力偏弱的情况下,由空港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模式。空港是催生临空经济萌芽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空港的建设运营,区域打开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区域通达性显著提升,临空经济借此契机应运而生,并开始逐渐壮大发展。因此,空港的初始驱动模式(A0型)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初始驱动力量。

在临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空港有可能依托其功能的拓展、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继续主导临空经济的发展。可以按照空港是否成为综合交通枢纽,将空港驱动型临空经济分为两种:综合交通枢纽前期的空港驱动型(A1型);综合交通枢纽后期的空港驱动型(A2型)。

空港驱动型临空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由A0型逐渐向A1、A2型演进发展,即通过提升空港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来驱动临空经济的发展。空港一旦成为国际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或连通区域或洲际的客货运航空枢纽时,便能够通过强大的航空运输网络辐射力来持续驱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2. 产业驱动型临空经济

产业驱动型模式指的是在AIC系统中临空产业发展较好而空港资源优势不显著、周边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偏弱的情况下,由临空产业驱动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在空港建设运营后,临空产业便依托空港而逐渐产生和发展。临空产业壮大后,便有可能取代空港成为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按照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可将产业驱动型临空经济分为如下几种模式:航空运输产业驱动型(I1型);航空物流产业驱动型(I2型);临空高科技产业驱动型(I3型);临空现代服务业驱动型(I4型);多种产业复合驱动型(I5型)。

产业驱动型临空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由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外界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临空经济的发展有可能由单一产业驱动(I1、I2、I3、I4型),也可能由几种产业共同驱动(I5型),其驱动作用的产业也可能会由于外界因素的干预而发生变化。随着临空经济的发展规模日益增大,以上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源争夺的现象。

3. 空港新城驱动型临空经济

空港新城主导型模式指的是在AIC系统中空港所在城镇具有独特地理优势或人文资源,而空港优势和产业优势均不显著的情况下,由空港新城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模式(C型)。

空港新城驱动的临空经济实际是由依托空港建设的空港新城主导临空经济的发展。空港新城以大量航空引致产业的出现为标志,具有保障服务需求、容纳人口聚集、完善市政建设等功能,能以其强大的承载功能,成为支持空港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但由于空港新城不能实现原始驱动,一般是与其他两种驱动力叠加形成合力来驱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二)融合发展模式

临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是指由AIC系统中某两个子系统的相互融合来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空港、产业、空港新城通过两两融合,可能组合成“港产融合”、“港城融合”、“产城融合”三种模式。

1. 港产融合(A+I)

“港产融合”是指空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空港与临空产业之间通过互动,达到两者间相伴共生、互相促进的正向联动关系。具体分析,即通过“港”驱动“产”的作用机理,以港促产,借助日益强大的空港加速临空产业的集聚;同时,通过“产”驱动“港”的作用机理,以产强港,通过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空港带来更多客、货流量,助推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和稳固。

2. 港城融合(A+C)

“港城融合”是空港与其所在城镇的融合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以达到“港城共荣”的发展目标。具体分析,即通过“港”驱动“城”的作用机理,以港兴城,依托空港完善周边城镇的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周边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同时,通过“城”驱动“港”的作用机理,以城强港,通过加速发展的空港新城为空港提供客、货源及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有力促进港口功能拓展和完善。

3. 产城融合(I+C)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空港新城的融合发展,以达到产业、空港新城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具体分析,即通过“产”驱动“城”的作用机理,以产兴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同时,通过“城”驱动“产”的作用机理,以城促产,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促进临港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三)一体化发展模式

临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指由AIC系统中三个子系统协调一致,共同驱动临空经济发展。即空港、产业、空港新城通过自觉地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互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其互补共生关系。临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宜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能够帮助区域实现跨越发展和快速崛起。

三、港―产―城

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演变过程

临空经济是在AIC系统中空港、产业和城市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演进的。以“港-产-城”三个子系统的融合程度为主线,可将临空经济的发展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临空经济1.0阶段:独立驱动

临空经济1.0阶段是由AIC系统中的某一个子系统单独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阶段,其驱动力的子系统可以是空港子系统、临空产业子系统,且可能会随着临空经济的发展实际而发生变化。该阶段的特征是: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个子系统中只有某一个实力较强,其他两个相比之下发展较弱。临空经济仅依靠单一驱动力演进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临空经济区都处于临空经济1.0阶段,且多数是由AIC系统中的空港子系统作为主要驱动力,带动临空产业的集聚和空港新城的建设。但是,仅依靠空港来驱动临空经济的发展,在临空经济萌芽期和发展初期能够有良好的效果,但一旦临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空港的驱动作用将逐渐减弱,此时应着力培育AIC系统中产业子系统、空港新城子系统的发展,使临空经济能够在新的驱动力作用下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

(二)临空经济2.0阶段:两两融合

经过临空经济1.0阶段的发展后,AIC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都具备了一定规模,具备了“港”、“产”、“城”相互融合、促进临空经济进入第二阶段“融合发展”的条件。该阶段的特征是: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个子系统中至少有两个子系统实力较强,能够通过相互促进,实现融合发展。临空经济能够在两者的正向联动作用下步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判断临空经济的发展是否进入2.0阶段的关键是分析AIC系统中的任意两个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正向的相互作用,即在临空经济1.0阶段单一驱动力的影响下,AIC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并能够给初始驱动力的子系统带来一定的正向反馈作用,两者通过良性的交互实现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临空经济区都已意识到了港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着力发展临空产业使空港、产业能够实现互动发展。但临空经济区所在的空港新城的发展却普遍不理想,制约了临空经济向更高阶段的演化发展。因此,在临空经济的2.0阶段应着重培育空港新城的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空港、临空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临空经济3.0阶段:三位一体

经过临空经济2.0阶段的融合发展后,AIC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临空经济将进入临空经济3.0阶段,即“港产城全面一体化”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个子系统实力都较强,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协作,互补发展,共同促进临空经济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临空经济3.0阶段是临空经济的成熟状态,也是其最理想的发展状态。在此阶段,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个子系统通过自觉努力,充分发挥系统间的正向交互作用,使三者在良互中获得自我提升的不竭动力,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规划布局、建设生产、收益分配等领域的联动。这不仅有助于克服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独立主体相互之间的负面影响,而且能够使各子系统获得自我提升的动力支撑。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目标即是形成港产城一体化的联动发展体系,并使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沈丹阳,曹允春.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评价与提高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99-106.

[2] 蒋柳鹏,封学军,王伟.“港口-产业-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J].水利经济,2011,29(1):11-14,18.

[3]李世泰,宫伟程.烟台市西港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探析[J].中国港口,2014,3:32-34.

[4] 战堇冢李芸.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产城联动:动因、问题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8):47-52.

上一篇: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下一篇:心痛定在妊高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