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筹谋、诱发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时间:2022-08-05 12:56:10

多方筹谋、诱发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摘 要:现在在制约历史教学成绩提高的因素中,关键是后进生的转变与提高。新课标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后进学生对历史有厌学情绪,导致历史教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平均分始终不能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孜孜以求 引人入胜 创设情景 激励性原则 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3-01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够持久集中,意志力较差,往往凭兴趣爱好来认识事物。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他们也会无动于衷,或者敷衍了事。相反,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他们会孜孜以求,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但是、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逐步培养。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 上好起始课,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是副科,绝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偏见。带着这种观念来学习历史,绝对不能取得好成绩。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尤为关键。每学期初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都应该精心准备,要和学生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学生知史通今。纠正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偏差,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性的工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经常是用电脑等多媒体把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讨论和评价。然后 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一堂深入人心的起始课将会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还课堂给学生,借用学生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好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也要求一线教师转变观念,力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叶圣陶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都在启示我们:要转变观念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配角,应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

3 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语言的感染魅力是无限的。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群魔狂舞,沙俄如熊,在我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英国似虎,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涂炭生灵;法国像蛙,在珠江流域‘哇哇’直叫、上串下跳;美若秃鹰,面带杀机,目露贪婪之光,抢夺中国这块肥肉。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既认清了列强的狰狞面目,又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可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其课堂效果自然提高。

4 优化教学方法,引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的学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发现法等。启发式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正确答案。这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我再追问:接下来又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然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却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片愕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认真专研教材,展开积极的讨论,竞相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出现、化运动的根源在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5 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现在在制约历史教学成绩提高的因素中,关键是后进生的转变与提高。新课标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后进学生对历史有厌学情绪,导致历史教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平均分始终不能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这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二时,我曾组织学生编演《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的历史剧,让同学深入社会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现出来。在活动中学困生的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对祖国的日益强盛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激励性原则,使学生在活动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多方筹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的探索与 追寻,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43-5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56-58.

上一篇:地铁车站污水提升方案浅谈 下一篇: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