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化学文化之美,享化学教学之乐

时间:2022-08-05 12:52:15

赏化学文化之美,享化学教学之乐

摘 要: 化学教学中渗透美学,可以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记忆、鉴赏和创造,促进学生观察、记忆、理解、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 化学文化 化学教学 美学渗透

化学教材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教师都可创造性地用语言美入其境、哲学美悟其神、思想美会其意。化学教学应以知识为主干,以方法为灵魂,抓住各知识的特点,挖掘美的因素,多方面显示人的文化诉求,让课堂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培养具有健康审美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一、赏化学教学文化美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不凡的气度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和谐的气氛,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课堂语言要讲究艺术,力求语言美、意境美:师生有效互相影响,但不一定互相交融。

如有位老师在描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给出一个谜语:“包公侧卧水晶房,氢风指面暖洋洋;忽然烈火从地起,包公变成关云长;云长急令烈火退,只留氢风吹暖房。”多年后学生对这个实验能够长记不忘,就是教学文化语言的魅力。

下面再给出几课的标题,领会这些老师具有文化特质的思路:Al(OH)■的两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离子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态度决定一切――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之强弱。金刚石与石墨――论猪圈与皇宫的砖块结构。

二.品化学教学哲学美

1.对立与统一。

《周易》的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而这种对立与统一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两性化合物:酸中有碱,碱中有酸,酸碱同时共存(从水的离子积Kw中也可看出),对立统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氧化,也就没有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渐变与突变。

渐变与突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经过渐变的积累才能发生突变的飞跃,而突变之后发生质变,又开始新的渐变。如在酸碱中和滴定中,滴定开始时溶液pH值的变化很小,可视为渐变过程;但快接近等当点时,pH值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指示剂也会突然变色,这显然是突变过程。

三、挖掘教材上的思想美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中,有一个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但老师在授课时若能结合生活实际,把该原理形象化,就能推导出最丰富的结论:当改变一种外界条件时,平衡就被打破,并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把仅限于“化学”二字抹去,平衡移动原理就能发挥极大的解释、预言和发现新的规律性联系的功能,体现它的逻辑简单性和应用领域的普遍性。

心理学家说: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越让他做什么事,他反而不做,不让他做他反而要做。

价值规律说:物品的价格高了,买的人就少,这样就迫使商家降价以吸引顾客,而物品价格下降了,买的人就多,物品供不应求,价格又会升高。

生活经验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勒沙特列原理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化。该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从化学到物理学,从经济学到社会学,无一不遵循“泛化的勒沙特列原理”――承受外加限制条件的系统具有反抗外加限制条件改变的能力。

四、感受化学实验之奇妙

实验是学生发现化学之美的眼睛。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具魅力的一招,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化学仪器外形美观、整洁。玻璃制品晶莹剔透,如U形管、球形干燥管、蛇形冷凝管等,造型优美,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过目不忘。其次是化学物质的美,蓝色的胆矾晶体、雪白的食盐、姹紫嫣红的指示剂,无处不给人美的感受。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笔记中这样描述她发现的镭:“我们在晚间走进实验室,这已成为我们最有乐趣的事情,我们举目四望,那些珍藏着我们产品的小瓶和小管,无时无刻不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白光,这实在是一种可爱的情景。”最让人惊叹难忘的是实验现象美,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我做了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变成了小球,浮在水面上,到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水由无色变成了红色(滴加了酚酞)”的实验现象时,一下子就兴奋了,如此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五、结语

1.化学之美,美在最初的本源、最真的原貌。

火焰红彤彤的温暖是有了氧气的参加;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是霓虹灯中的稀有气体,为此提供了可能;青山绿水的桂林,因着生石灰的来到,才有了这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石笋与石钟乳。剥开层层包裹,回归到了世界源头,是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本身,这些单纯物质的美,不假任何修饰与造作,遍布每个角落,使生活趣味盎然。

2.化学之美,美在辛勤的付出、发现的喜悦。

靠着自己的诚挚与坚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证明并分离出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给予她这样的评价:“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3.化学之美,美在最终的效用、最大的贡献。

冷了要添衣,饿了要吃食,困了要住房,累了要行车……在这里,化学给了我们合成纤维,添加剂,涂料,汽油,等等,不一而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里,离开了化学的慷慨赐予,我们将寸步难行。除了基本需要,还有乃至环境宇宙,都日益需要化学参与其中,彼此渗透交融,方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诺贝尔将巨额遗产设立成奖的目的,固然有着经济上帮助晚辈的考虑,然而最终,仍是激励后来者,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之上,上下求索,无畏前行。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做到传授知识、训练方法、培养能力并重,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感悟科学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开发学生不竭的创造潜能。我们应该让学生爱上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游戏,而化学老师也应改变以往风格,把化学当做一门纯理科课程传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化学之美,融合语言文化狠抓学生的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你,崇拜你的化学知识底蕴。

上一篇: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下一篇:第二语言习得前提下的汉语语法研究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