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池上》《小儿垂钓》《石灰吟》

时间:2022-08-05 12:23:13

漫读《池上》《小儿垂钓》《石灰吟》

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孩子那颗无邪的心

白居易的创作实在令人惊叹。他既能写出《长恨歌》《琵琶行》这类恢宏厚重的叙事长篇,又能写出《池上》这类轻盈活泼的情趣小诗。

乡间的夏天是忙碌的。田间地头、小菜园里,到处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割麦,插秧,除草,浇水……他们忙得甚至没有时间看一眼池塘里盛放的清莲。

这个时候,是孩子们的天下。离开了大人视线的乡野村童,就像池塘的小鱼儿一样,自在逍遥乐淘淘。

也许,他们会像范成大描写的那样“也傍桑阴学种瓜”;也许,他们会像姚鼐描写的那样“意欲捕鸣蝉”;也许,他们会像杨万里描写的那样“偶欲看书又懒开”……

白居易笔下的这个小娃儿,他的心思啊,全在那荷香浮动的一池清莲上。他的这点小小的心思,自然是瞒不过父母眼睛的。

“小娃儿,爸爸妈妈下地干活去了,你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不要四处瞎野!”纵使这样的唠叨已经说过上千遍,却并不妨碍今天临出门时再唠叨一遍。

“知道了,知道了,你们就放心吧!”纵使这样的保证已经说过上千回,也失信过上千回,却并不妨碍再相信这么一次。

终于,爸爸、妈妈的身影越走越远,直到完全看不见了。小娃儿揣着砰砰直跳的心,飞也似地跑到屋后不远处的一个水塘边。

解绳,放舟,撑篙,前行。这一连贯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摘一片碧绿的荷叶戴在头上,多好的一顶荷帽!闻一下清香的荷花,那香味实在醉人!当然,最好的还是那一个个饱满的莲蓬,赶快掰一些回家慢慢吃吧!

小娃儿为自己的秘密行动欢喜不已。“没有人知道我的秘密!”他自言自语,得意非凡。在他身后,小船驶过来时,冲开了水面的浮萍,一道长长的水痕,就那样悄无声息地躺在了塘面上。

孩子那颗无邪的心!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记忆深处的童年

每次读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总能唤起我童年垂钓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全家随父亲居住在乡政府大院里。大院里有一个小池塘,池塘四周是齐腰深的青草,池塘里的水算不上清澈,可是里面却有很多大龙虾。

我和弟弟、妹妹最乐意做的事,便是找一截细细的竹竿,系上一截粗粗的线,在线梢拴上一片切得薄薄的咸肉。

你只要把拴有咸肉的线往水中轻轻一放,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贪吃的大龙虾游过来,伸出一只硕大的钳子,死死地夹住咸肉。这个时候,你要缓缓地提起,等大龙虾离开水面时,再猛地一抖手中的竹竿,它就乖乖地松开爪子,掉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桶里。

《小儿垂钓》这首诗中,描写的则是一个孩子学着大人在池塘边钓鱼的情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孩子的稚气、纯真。

“蓬头”二字,把一个头发蓬乱,未经修饰的幼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即垂钓。一个乡野孩子,早晨起来,头发都还没来得及梳理,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池塘边,像模像样地学着大人的样子,钓起鱼来。

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地上。“莓苔”就是青苔的意思。小孩子落地而坐的时候,才不会考虑地面是不是光滑平整?上面有没有附着青苔?他唯恐吓跑了水中的鱼儿,所以,斜着身子,故意让繁茂的杂草遮掩住自己。好像万无一失了,偏偏这个时候走来一个问路的人。如果你就是那个正在垂钓的小孩子,你会怎么办?

你也许会皱眉鼓嘴,远远地冲着那个不识趣的过路人直摆手,暗示他赶紧离开,不要惊动了鱼儿;你也许会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做一个“嘘”的动作,然后,冲着那位过路人招招手,让他轻轻地走到你面前,凑近对方的耳朵,把路线悄悄地告诉他。

寥寥数语,儿童的天真烂漫,跃然纸上。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10年夏,十二岁的,跟随伯父由铁岭银冈书院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校读书。有一次,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入学第二年,在全省作文会考中,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他在文中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

简直难以想象,如此鸿鹄之志,竟出自一名十三岁少年之手。传说于谦写《石灰吟》这首诗时,也不过16岁,当时还在吴山三茅观上学。今日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钦佩不已。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一生光明磊落的真实写照。

“千”“万”,并非实指,而是极言撞击次数之多。“锤”,锤打;“凿”,开凿。诗的首句写出了石灰岩开采的艰难,需要无数次的锤打凿击。

“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诗的第二句看似在写烧炼石灰石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其实,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痛苦过程,而“浑不怕”三个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诗的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纯洁清白之人。

我敬佩于谦,不只因为他少年时志向高远,也不只因为他为官时清正廉明,还因为他在国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指挥若定,成就了“救时宰相”的美誉。

如果你愿意像于谦一样,做一支破空而出的箭,那么,从小就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然后,积攒生命的全部力量,离弦而出,矢志不渝,永不言回。

读《漫读古诗》就是在读郭学萍,一个长辫子大姐用她那独特的、满怀诗意的话语在轻轻拨动着读者的心。古诗重读还能读出新意吗?经典重思还能思出精彩吗?能!郭学萍老师做出了一个样本。什么是诗?每个诗人都有着各自的定义,没有人能统一得了,也不可能统一得了,因为诗人是创造者(古希腊人语)。郭学萍是一位诗人老师,我感觉到这部书中充满了她对诗的创造性理解。有了创造参与的诗歌漫读,才是读者需要的!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收尾的艺术 下一篇: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