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晕轮效应研究

时间:2022-08-04 10:30:56

公共事件中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晕轮效应研究

作者简介:胡玲娜,女,汉,湖北省潜江市,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趋向发展为公共事件,媒体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晕轮效应。文章首先介绍了包括新媒体形式的传媒背景下的晕轮效应的含义和特点,接着以夏俊峰案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事件中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晕轮效应的体现,并深入分析了媒体报道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可以启发媒体工作者对该类报道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事件;晕轮效应;夏俊峰;应对策略

一、传媒环境下的晕轮效应

1.晕轮效应的含义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 还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种认知就像刮风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一样, 这个光环只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2.传媒环境下的晕轮效应

在传媒环境下,晕轮效应一般是指新闻报道中对于事件的一方明显偏颇,尤其是对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习惯性的予以情感倾斜,报道的立场总是站在相对“弱势”一方,甚至都不现场调查求证,就由心而发,刊登的报道的内容就如同晕轮效应的光环,看似夺目,实则虚幻之表。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化报道往往是“一俊遮百丑,一长盖百短”,蒙蔽受众的认知,称之为晕轮效应偏差。概括来说,媒体报道的晕轮效应有三个特点:遮掩性、绝对性、弥散性。

二、围绕夏俊峰案的媒体话语

首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夏俊峰案”。2009年5月16日发生在中国沈阳市,一名普通小贩与城管发生执法纠纷,并刺死2名城管重伤1名,最终在2013年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这样一件家喻户晓的热点事件。

媒体发声最为集中最为激进的时间是二审判决后,虽然此时距离案件发生已经将近2年,2011年5月19日,中国网《就夏俊峰案的再质疑》的新闻评论;2011年6月7日,财经网《追问夏俊峰案》指出案件事实不清,诸多疑点;2011年6月14日,“一五一十部落”崔卫平《也看夏俊峰案》,强烈质疑一审判决……这些新闻报道或是评论无一不是大打煽情牌,为夏俊峰鸣冤,呼吁司法透明和公正。这些报道如同盲人摸象,摸到弱势群体的地位低下、脆弱、易受侵害的部分片面特征,就进而扩大到弱势群体的整体印象,并形成以点代面的报道内容,这正是体现了晕轮效应里的遮掩性。

相比之下,网络自媒体的反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百度贴吧“夏俊峰吧”里的置顶精华帖里,一条名为“来盖个楼吧:为了证明全国人民不希望夏俊峰判死刑”在短短十多天里被顶到最火贴,点击浏览量高达7万多次,跟帖回复的有2800多条,多数是表示支持;著名作家郑渊洁呼吁夏俊峰免死的微博转发7万多条,获点赞无数;…… 更多例证举不胜举,这类新闻报道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里的“绝对化主义”,此外,这类新媒体造成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舆论的“弥散性”。

三、成因分析

公共事件中,媒体之所以容易形成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晕轮效应,既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也有自身原因。

首先,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长期存在的城管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普通民众对城管制度的憎恶抵触情绪,决定了看待此类事件的标签化。执法者被贴上欺压社会底层的“罪大恶极”的标签;代表弱势群体的小商贩被贴上“命途多舛,无力反抗公权”的标签。媒体人情不自禁的采取了这个标签化,符号化的报道形式。

其次,由于新闻传媒行业竞争加剧,某些媒体为了抢得头条,罔顾媒体从业者应有的素养,偏颇片面甚至歪曲事实报道,甘当“舆论推手”,奉一家之言为法宝,奉一己之利为圭臬,甚至成为某些敌对势力的宣传,蒙蔽民众的新闻正常认知。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通常还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名人姿态的影响,自媒体的传播口径往往是与一部分名人传播相一致,容易受到少数名人的发声影响陷入晕轮效应。

四、应对策略

在含有弱势群体作为事件行为一方的公共热点事件里,媒体的报道陷入晕轮效应已经渐渐成为常态,这种不良的新闻报道形式明显是不利于普通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的获取,其实针对这样的媒体报道中的晕轮效应,有如下一些应对策略,可以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广大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参与者们的参考意见。

最基本的一点是用新闻专业精神来要求自己,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防止媒体被民意绑架,成为弱势一方的传声筒和维权工具。新闻工作者本身的一个劣势就是通常无法亲眼目睹新闻事件的过程,通常是在事后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等,这就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新闻专业精神来要求自己,对于没有根据的新闻内容不予刊登,要有客观真实的立场,严防被虚假网络民意绑架。

另外,务必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务必保持传媒从业者的三化:态度客观化,立场坚定化,素养高标准化。要保持一样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宜在报道中流露出偏袒任何一方的情感;要坚守住媒体的立场,一旦确立自己的立场无偏差,不要轻易再随波逐流,根据舆论而随意更改报道基调;素养既包括专业的工作能力还包括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被外界的力量干扰,不因一些不当利益而丢失传媒者的品德。

最后,对于社会讨论度高的新闻事件,采用西方媒体常用的精确新闻报道法,充分运用实地调查,当事人采访,实验模拟,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方法来收集素材和证据,进行有据可依的报道。这一点要求媒体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向国际顶尖媒体看齐,确保新闻报道的方法是科学有效、客观具体,对于有条件的媒体单位,可以建立一整套的培训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培训交流,以提高相关媒体人的新闻报道能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 王峰. 小贩,死刑犯 夏俊峰和他再难改写的司法文书[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9-26002.

[2] 王一品.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初探[D].吉林大学,2012.

[3] 高原. 网络媒体对弱势群体舆情事件的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4] 段陆平,罗恬漩. 司法与舆论关系的公案审视[J]. 理论探索,2014,02:104-109.

[5] 晕轮效应的心理研究[J]. 大众科学,2013,01:42-43.

[6] 程胜利. 晕轮效应的预防[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4:51-52.

[7] 张晓燕,王飞. 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J]. 考试周刊,2008,24:132.

[8] 杨广芹.“晕轮效应”给我们的启示[J].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06:42.

[9] 马皑,乐国安. 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J]. 政法论坛,2004,02:156-164.

[10] 吴玲,施国庆. 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 南京社会科学,2004,09:73-80.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商业保险合作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共支出的变动趋势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