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教师成长中的职业倦怠

时间:2022-08-04 09:01:28

克服教师成长中的职业倦怠

教师成长中的职业倦怠是属于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有害的行为和心理。各种那个调查表明,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如果这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舒缓,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职业倦怠的现象引起关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所谓的“倦怠”现象,其实有时也会在正常人身上出现,一般指精疲力竭、精力不济及失去对工作的兴趣等。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长期的压力和周而复始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有:

(1) 生理症状。此方面的症状反应出生理能量的消耗状态,主要表现是耗竭感、缺乏精力、持续疲惫、虚弱,同时,也表现在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产生偏头痛、肠胃不适、失眠等。

(2) 情绪症状。感到沮丧、无望和失去控制感,想逃避但又犹豫不决。

(3) 行为症状。如人际关系上变得退缩,难以合作共事,摩擦增多等,厌倦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看不惯身边的人和事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个体适应得好,则压力就会有减少,人格获得成长,自尊也会提高;如果适应得不好,则压力加大,甚至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而对个体产生负面的影响,“将人击垮的经常并非巨大的挑战而是琐碎事件构成的倦怠”。

2、教学情境问题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实施教学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中小学教育还无法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些名声较好的中小学每一班都存在超员问题。随着学生行为和评估、达标、检查等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教学管理上,但仍然难以明显地见到成效,教师的报酬也没有使教师感到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

3、学习管理问题

在有的学习中,由于管理水平不够,或者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以及一些规章制度,奖惩方法,教师配置分班不平衡等,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表现出失望和无助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教师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能否适应,也有个体差异。有的教师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有的存在怯懦、胆小、狭隘等问题,遇到困难不善于排解和沟通。

(三)预防与解除职业倦怠的策略

1、正视工作压力与倦怠的存在,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对策略之前,教师都要对压力与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态度,应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人的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应了解到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教师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只有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我,才能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工作性质有合理的估价。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参观、学习和讲座的机会,让一些教师自己讨论和分析,从而客观地评价,认清教师的职责所在。

2、学会放松自己

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在压力面前,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还要有效。除了日常的做操、散步、洗热水澡等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技巧,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可以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生理心理功能。

3、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地消除职业倦怠问题。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暴露于压力情境的时间,使得教师有一个空闲的时间来重新审视自身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体育锻炼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客服自己的无能感。

4、寻求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当其他威胁健康的因素发生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有朋友交往、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当教-师受到较大压力时,不妨与家人、朋友事实和同事一起讨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及情境进行重新客观的审视,从而增强乐观的因素,减少无助感。另外,一些消极情绪在与家人、朋友一起时也能得到有效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与紧张的情绪是有好处的。

5.加强管理能力

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怠倦的主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一方面培养教师的挫折感,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增强教师的自我成就感,获得一定的自我肯定,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

上一篇:诠释“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 下一篇:论高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