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

时间:2022-08-04 06:26:16

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

[摘 要]甲午战败后,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晚清传入的西方近代化农业技术,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基层农业教育部门、农业试验场,以讲座、发送良种等方式传授给农民。虽然这种推广与传播活动才刚刚开始,影响范围与效果还很有限,但是,这是新型农业技术在中国基层推广的有益尝试,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并为后世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晚清 近代农业科技 基层 推广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121-06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证明国家要强盛光靠购买炮舰和训练新军是不够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农业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于是,在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此时的重农已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上更是如此。这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倍受维新派的赞赏。后来虽然维新变法失败,引进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却没有就此中断。朝廷提倡设农学、办农事试验场、设农民讲习所和设立农会等。[1] (P79-81)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经《农学报》和其他报刊杂志以及翻译成汉语的外国近代农学著作等渠道传进晚清帝国。要把翻译、引进的近代农业科学技术送到风气未开的农村,交到不识字的农民手中,让这些农业技术的实践者掌握,才能最终收到效果。部分地方官员、基层农会与乡绅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基层农业科技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基层的农业学校和试验场,利用兴办演说会将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展示给农民,并给他们送去苗木和良种,以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与农业近代化、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传播与推广都是很重要的,因而对其历史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对此,前人已做过一定的工作。如在研究农作物的引进时,涉及在基层的传播与推广;[2] (P40-48) 在研究中国近代化农业教育中,包括“农民补习教育”,提及向农民传授西方近代农业科技。[3] (P33-38)但是,尚未有人专门对这一时期的推广活动本身加以研究,这就为本题目留下了研究空间。本文着重研究晚清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若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基层近代农业教育部门及其辐射作用

1900年前后,中国办起了最早的若干所农业学堂,开近代农业教育风气之先。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各级各类农业学堂也由此纷纷兴办开来。其中,有的学堂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培育有机会实践近代农业技术的人,如山西兴办农务学堂,“饬令保送之州县,必其地有农利可兴者,保送之学生,必其家有田产可耕者,庶学成回里,籍手试验,不托空言”。学生“卒业后即可散归本地,充小学堂教习。省城再令收学生,迭为造就,如此则农林专门之学,数年间即传播全晋”。[4]

州县一级的农业学堂,在培养编制以内正式招收学生的同时,还无偿地为当地农民提供咨询、开阔其眼界,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起了更直接的作用。如《秀水试办蚕学分会章程》中明确规定,“本会养蚕制种各法,听人前来观看,共见共闻,以开风气”,“有欲查养法者,尽可亲至蚕房观看,并无需禁忌”,“蚕种为养蚕第一要事,故本会特备显微镜,各地之蚕种,如欲辨别有病无病、是好是坏,可携种来馆,当即代为考验,不取分文”,“邻近各地,欲请教习察看其家养蚕者,可来馆报知,教习即行往看,有不合法处,自当一一指示,不取分文。除请者太多,及本馆事忙,不能分身,此外均可前往”,“远地欲考求诸法,可写信与本会,即当复信。乡间不便写信者,托亲友来馆代达亦可”,“本县深知百姓艰苦,特设此会,以为补救,面谕庄书地保,每庄中择养蚕能识字者一二人,来看养法,一切不用花费”。[5]上述蚕学馆是一切为基层蚕户着想、传播先进养蚕技术、急农民所急,确实令人动容。

有的学校则业余向农民授课,如丰润县令将当地的旧式学校“恃羰樵骸备脑斐尚率窖堂“天算格致小学堂”后,又添农科,还准备用通俗语言向农民传授近代农业知识,“径向报馆,购定《农学报》24份,延请县属学术勤奋、略通算学、化学生员王金绶、梁直臣二人,各持一份,择定城乡通衢,用土话逐日讲说。设有长条木凳,任农夫野老,坐而观听。遇有不明者,随时诘问。由官酬给薪水,不取民间分文。……一面劝谕绅民,自行购阅,务使家喻户晓,开民智而厚民生”。[6] 淮安蚕桑公院是一所民办学校,授课内容有:一种桑、二饲蚕、三制种、四缫丝、五织绸。教学用的影镫、显微镜、解剖器、验种药品及乳钵、验丝检尺器等齐全,还聘有日本教习。该校允许农民免费听课,以改进当地的蚕桑技术。“其旧法之未善者,用新法改良,准农民来园观看习学,裨人人得知种桑之法”。“院中办事人等,不取薪水,由同志举充,以节糜费”。[7] 桐乡蚕学馆中有六百倍显微镜,用来检验和剔除带病蚕卵。“乡民如欲分别种之有病无病,可持种至本馆,当代为查验。又如欲通晓育蚕之新法,可至本馆观看。有未明之处,可问本馆,当详细指示”。[8] 舒城县斌农学校在城所属各乡分设农会,规定学校的教习们按时赴会讲课,将西方近代农业技术送到乡下去,“舒邑分东西南北,在五乡共四十五团里。今就本学校内,设立总农会一所。东乡则南港、杭埠、南乡则西汤池、西乡则中梅河、晓天镇、北乡则桃溪镇、鹭鹚庙、在乡则乾汊河,共八处,分设农会。本城则初三、十八,五乡则初一、十五,届期则由农教习、农正衣冠赴会,先行宣讲圣谕广训,次及农学报章。凡附近农民,皆可受业请益。其一切由渐,改良之法,由本地绅耆,首先试办,庶几一倡百和”。[9] 该校还办农报,“由农教习、农师范生,采取中西农书、简要易行之法,每月十三、二十八出报两次。每册约二十余纸。中分十类,一务本、二气候、三肥料、四耕种、五果蔬、六材木、七蚕桑、八牧养、九食用、十劝惩。发各农正,每会十册,肄业生各一册,如邻封有购置者,但取纸墨之资”。[9]

以上正规农业学堂,在教学之余,免费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另有一些农业学堂是专为农民开办的,称“半日学堂”、“三余学堂”或“农业肄习会”,就像夜校一样。“泰州有高君人鉴、陈君钟骏等,组织泰州普益蚕桑公司,并附设农务半日学堂,教授蚕桑种植事宜。业经禀奉两江学务处暨州牧批准给示开办。兹经公议农务半日学堂,由高君经理,并由其少君江南实业学堂农科毕业生高君文炳,翻译农书农报,编成课本,教授农民。业已延聘教员,择定曹庄王宅作为校所。现有魏君士英、闾君友菊、王君彰甫、邵君筱舟、袁君简实、曹君漱清等,赞成其事。尚拟于该校,附设东英文、算学讲习所,以开风气云。”[10] 江西省的州县内,兴办的农民业余学校颇多,如永宁县“光绪三十年,胡令嘉铨表称……并于因公下乡,传集各乡识字老农,饬设三余学堂,将奉发《农学丛书》、《农学报》摘其浅近者,讲解演说,使人易晓。八月表称,各乡设立三余学堂者,已有数处”。[11] (永宁县) 龙泉县“谕令各乡设立三余学堂,将奉发《农学报》及《农学丛书》,发给抄阅,各乡绅来署抄录者,络绎不绝”。[11] (龙泉县) 万载县“其潭浦地方,有荒山一障,系黄商为钻之业,已赴县面禀,情愿捐归农业会垦种,办理农务,尚称认真。是月,据该县张令之锐禀报,于西门城外西屏山寺,设立农业肄习会,专以讲求改良、开通智识”,于是,在有活动时,“耆老农夫,齐集农会”。[11] (万载县) 如果坚持下去,这样的农业学校对近代农业科技下乡和开风气来说,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宣传

基层政府机关和基层农会将手中的《农学报》所载内容进行筛选,将实用而又切实可行的近代化农业技术摘出,用通俗语言整理成农业科普材料,送到乡下去,向农民传授。其做法旨在分发、讲解材料和举办近代农业科技演说会。

罗振玉创办的《农学报》,包含大量新近译出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每期印出后,县里派人筛选出适合当地情况而又让农民能够接受的内容,改编成宣传材料,送给农民或向农民讲解。“报纸十份,未能遍给,得报诸生童,务宜详阅考究,仿照试办,及与人同传观,并须随处将报中一切切要之语,与农民讲解,俾可周知。总期大开风气,有益地方,是为至要”。[12] 宜春县“平冈种苎麻,土性本属相宜,惟培养不甚得法,仍复不见蕃茂,现将奉发之《农学报》,摘取简要易行者,分条出示,俾众周知”。[11](宜春县) 萍乡县“(光绪)三十年八月,彭令继昆表称,该县民勤耕种,少有荒废田地。节(应为即)经督饬绅耆,随时劝导乡农,后将奉发《农学丛书》及《农学报》内,择其风土相宜,一切种植、畜牧、制造各法,摘录简要易学者,分条撰示,使民周知”。[11](萍乡县) 莲花县“购到《农话》一书,已派人在城乡宣讲,并摘《农学丛书》演说,以开农民智识。七月,据郭署丞调元表称,四都颜姓,设立农会,研究种植新法。九月表称,自颜姓设立农学会后,各乡渐多仿效。二十都贺姓,二十三都谢姓,十七都刘姓等,先后禀报垦种。三十三年表称:各乡兴农会者日渐加多”。[11](莲花县) 在有的地方,此类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如鄱阳县“所种杂粮以番薯为大宗,因农人不知用肥,前经教以多下骨灰等项含磷肥料,今岁收成较丰,足见栽种之法,必须讲求化学。又于奉发《农学报》内,择其简要易知易行者,摘录多条,散给乡民,俾知考验。前种苎麻,均已成活,培养亦甚得法,须待来年春,方能睹其成效。至饲蚕、缫丝、制绵、拈线诸艺,民多习熟,现在互相教授,将来可以获利无穷”。[11] (鄱阳县)

宣统三年,奉天农务总会创办了面向基层的《农务白话报》,由基层分会发到乡下去,此报“专以提倡农务为宗旨,由各分会代为分送,其报资减半收取,以期农业之进步云”。[13] (P102)人们如若遇到农业难题时,也可以向这类农业科研机构求援,“法政学堂学员贾钟庚在劝业道具禀言:辽阳城南一带出现一种黑壳虫,俗名瞎碰,日出而入,日入而出,专吃青苗。今幸时届白露,秋收匪遥,不至成灾。然后患宜防。亟切研究除虫之法等。语是以劝业道特饬农业试验场设法考究除虫之法等,布告乡民以防害虫云”。[14] (P161)

与分发材料相比,“农事演说会”则更能扩大宣传面和号召力。在奉天农业试验场和农业学堂建成后,当地兴起了重视和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新风气。劝业道发起、商民合办,搞起了“农事演说会”,不久,还增加了阅览室。附近农民踊跃去听演说、增新知,甚是红火。虽然中途也有门庭冷落的时候,但总体来说为开通农智出了微薄之力。“本道为提倡各项实业,在南关地藏寺设立农事演说会场。每届星期派令农业专家宣讲有关农务者,以为改良预备。岁未能骤获实效,而听者云集,实已足资观感,……本道于该会场内添设阅报室,购各种实业报纸,专派委员经理,以便大众浏览。”[15](P291) 中间虽有“每逢该场演说,而如场听讲之人转型寥寥云”。[16] (P325) 但次年又有起色,“小南关农学演说会每逢开演之期,观者如堵。日前劝业道徐鉴事登坛将土宜、种植、肥料诸法细为剖解,演毕依听者坐次逐一叩之,闻能了解者颇居多数云。”[17] (P224)

后由于基建,该演说会中途有过暂停,竣工后又重新开讲,且有更大的起色,“去年设立农业演说会于小南关。但去冬每逢宣讲农业时,入堂听讲者尚属寥寥。今春则开会以来,每逢讲期入座旁听者甚夥,较之于初立时不相同矣。”[18] (P105)“省城农业演说场设立年余,入场旁听者颇形寥落。今春则风气大开。每逢开会、演说,入场旁听者颇形踊跃。可见东三省农业有发达之希望也。”[19] (P361)

有人一度提议将这个商民合办的演说会收归国有,“劝业道因省城设立农业演说会,仍系商民合办,恐不足以昭慎重,故拟禀诸督宪奏请设立农政厅。归该道管辖,特不知能邀农工商部允准否耶?”[20] (P197) 也有人提议解散该演说会,“省城农学讲演会自开办以来,农民赴会听讲者原属寥寥。星期日虽由该颁发农务白话若干,通究无补于农业之发达。昨日由劝业道黄观察已经遵谕解散云”。[21] (P70) 虽如此,演说会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这类演说会,可补农民因识字率低而影响学习新技术这一不足,又有助于学习西方农业科技之风气的形成。

三、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推广之成效

我国清末兴办过一些基层小规模农事试验场,它们尚不具备培育新种的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试种新引进的种子。试种成功后,再教乡民种植并提供部分种子。地方绅士在为乡民提供种子苗木方面颇能发挥作用。基层农业试验场等机构所能试验和提供的有树苗与作物种子、显微镜查验过的无病毒蚕种及畜禽良种。如“瑞安黄仲|太史,与其弟本会会员叔颂太史,邀集同志三十余人,议在瑞邑设立务农支会。已购地三四十亩,托本会代购湖桑,及外洋各植物种,以备试种云。”[22]“本会会员徐以逊舍人,以牧养之利厚于树植,惜南中风气未开,且不知饲养之法,爰先译日本牧羊书数种,并购羊数百头,散给绍兴农户。授以养法,以母及毛归于原主,子归养户。此法办理甚善,如此,可家家体验牧事,风气不难渐开。”[23]“本社验费系为各社种纸,皆将发售获利,取不伤廉。若近地农家制种自养,为数无多,来社请验,尽可分文不取,但亦不为盖印图记。用杜巧诈。”[24] 从向农民讲授理论到向他们提供良种,推广工作迈出了更加实质性的一步。至于种子是有偿提供,还是无偿提供的问题,一般是查验过的无毒蚕种由蚕桑学堂的试验场直接出售给蚕农,蚕学馆毕业生也可制种出售获利;牲口良种,奉天农业试验场的做法是,农民可将自家的牝牛、羊、猪牵到场中配良种,不收费用;而如上所言,将羊散给农户饲养,农户得羊崽而归还母羊和羊毛的做法,介于有偿和无偿之间。农作物种子及桑苗、树苗则无偿提供的较多。关于有偿提供良种好,还是无偿好,有言道:“若徒养种给领,不取民钱,则公款必有出而无来。虽动巨款,而全省之领者势难遍及,且领者既不费一钱,或转视为无足轻重之物,而不甚爱惜,莫如听民自购种类,断不肯听其枯槁,致贻弃工浪费之悔。”[25] 终究是顺从市场经济规律为佳。

在译农书、办农报的工作中大量接触了西方近代农学的罗振玉认为,各处直接从国外买种苗,或因路远损坏,或延误农时,“计莫如各处设立售种所,以便志士之购求。其设立之法五:一购选种器,若试盐水浓淡之比重计、验种子甲拆力之器之类;二曰购求欧美佳种,凡购求外国之种,或中国夙无者,或中国有而不如外国产之佳者,若欧美之麦、英伦之葱、美利坚之棉与玉粟黍、印度之蓝,推之农用动物,如瑞士之羊、意大利之蜂、荷兰之牛、亚拉比亚之马之类,皆罗而致之,以广传殖;三曰设种田,美国植棉,专设造种之田,择向阳平坦之地,厚其肥培,专于此植棉种,较种棉采花,其利尤厚。今宜师此意,立种田,俾得繁殖,免远求之劳,而收倍蓰之利;四曰教种植法,凡售种处之种,或来自外国,或传自远省。求者或昧其培植之法,宜于包裹种子之纸袋表面,载明其名目,及贮藏之法、栽植之时期、性质之宜忌,以便览省;五曰造新种,近欧美学士,依植物学新理,施人工媒合之法,以人力改良植动之种类,故近来植物之新种类日出不穷,……今宜从事外媒合之术,而为种子改良之计。”[26] 罗振玉的设想就是实现良种专卖,这确实符合近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更能保证良种推广的效果。

大约在从光绪二十四年到清亡的十多年时间里,在中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官员、知识分子、地方绅士、商界人士等的各方努力以及农民们辛勤劳作下,引进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终于走出书本开始在生产中尝试,并略显成效。但是,这一点成效远不足以改变清末中国农业生产的面貌。虽然如此,参与试种与推广的人士由此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加深了认识。如通过试种美国小麦,了解到其优缺点:“本会会员,寿州孙君荔轩,试种美种小麦于扬州,连年收获丰硕。其友高邮杨君跛渔名m者,以标本赠会中,且媵之以说曰‘稻水谷,性阴,宜土卑湿,麦旱谷,性阳,宜土高燥,物性使然也’。”[27] 他们利用各种关系,求得佳种:“余友孙君荔轩荫庭昆季,函致西友,托购美麦数磅,俾乡佃邗人种之,以验异同,冀开风气。戊戍麦秋,偕友往观,似与华产迥别,色浓茎高,穗长叶大,一望翘然独出,百步外即知为异种。”[27] 然开始试种时不得要领,“惟以麦苗过稠,兼遇积雨,所获甚少。然颗粒之肥大颜色之光洁,旧时面目,未失本来,致足喜也。或曰:初肖所生,再则不类,心疑之。其秋,命佃以所获者再试之,今夏收刈,仍肖前状,惟较华麦迟熟十日,为可异耳。”[27] 通过试种后他们认识到:“美种小麦之穗,壮于中国寻常种且倍,富于小粉(即淀粉)质,杵粉洁白,而华麦则逊之,然剖视而查以显微镜,与华麦较,则华麦明而美麦暗。盖华麦胶质(即蛋白质――笔者)较富也。且收成之期,亦华麦短于美。由是观之,华麦非无可取也。尝考美国种植之物,移植中土,靡弗宜者,惟较之中土产,收刈皆较后期。殆美国温度,高于中土,故移植温度较低之地,不免延其时期耳。美棉亦然。今欲为之改良,宜依植物学新理,取华种之佳者,与美种,施人工交合,则向之成熟期迟者,必改而较早,向之胶质寡者,必改而增多,合两国之种,取其性质之善而改其不善者,在一反掌间耳。”[27] 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试种成功,更重要的是不盲目崇洋、分析洋种之利弊、择优而从,这是理性的做法。

四、推广活动中的各界人士简述

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以开风气,是艰苦细致的工作。有见识、有责任感的高级官员、基层农会会员和地方上的绅士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在本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有介绍。此外,还有些对农业技术特别感兴趣的农民、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甚至外国人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如:“合肥黄君幼三,夙究心农学,拟于芜湖封江洲地,辟数十亩,用新法试种,以开风气。又拟于皖兴蚕桑之业,亲赴杭州蚕学堂,游览考究,以便兴办云。”[28]“日本东亚蚕业学校毕业生龙汝翼、胡Z等近日联络同志,筹集股款,就北关外蚕桑公社之侧,开办学社一所,名曰经纶学社。拟招生三十人,讲习饲蚕诸法,限六个月毕业。当禀明提学司立案矣。”[29]“闽郑仲甫二尹,去岁去法国学习饲蚕,刻已学成,至杭州蚕学馆阅视,现已回闽,拟于八闽振兴蚕业云。”[30]

在晚清中国,参与推广和传播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外国人有如下三类:一是翻译西方近代农业著作的人员,如日本人藤田丰八等。二是来华充当教习的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的农务学堂任教或在试验场中指导实验,有的还参与了调查和推广工作。张之洞在湖北抓实业时,发现中国农民种出的棉花因品种不好而无法用来在洋机器上织布,就决心引种美棉。起初,由于季节赶得不准和棉农不得要领等原因,效果欠佳,于是他请来了美国教习白雷耳。这位美国人在大冶、武昌做调查并研究了改进试种的办法,“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英美种棉之地必开沟道以渗湿,多壅灰以祛冷化酸,且选种甚严,不敢稍苟,成实后必核纪结铃之多少,每干必撕验筋丝长短,察知性质之优劣,以为选子留种地步。此等处极关紧要,中国倘能细心考究,棉利必可加丰。”[31] 该报告对后来的引种来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三是有一部分来华传教的神职人员,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一位在山东益都传教的“仲教士”,帮助当地百姓试种洋棉,还留下著作《山东试种洋棉简法》。1870年前后,美国传教士诺维・约翰将西洋系苹果如青香蕉、倭锦元帅带到山东烟台地区。[32] (P79) 同治、光绪年间,先后有数位美国传教士将美国大花生带到山东,在蓬莱、平度县最早种植,后来又传到莒县、东平、日照等地。[33] (P317-318) 在后来的岁月里,美国苹果和大花生在山东广为种植,成了驰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总之,就全国而言,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仅仅是开了个头,它尚不能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的全貌。但是,这是新型农业科技引进中国并普及推广的有益尝试,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并为后世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吴祖鲲,刘小新.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 长白学刊,2003,(6).

[2]王达. 我国烟草的引进、传播和发展[J]. 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研究室主编. 农史研究(第4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3]包平,王利华. 略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J]. 中国农史,2002,(4).

[4]山西巡抚岑中丞饬议农物学堂札[N]. 农学报・文篇・卷188,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七月中.

[5]秀水试办蚕学分会章程[N]. 农学报・文篇・卷154,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上.

[6]丰润县卢大令兴办农学禀[N]. 农学报・各省农事・卷22,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上.

[7]淮安蚕桑公院章程[N]. 农学报・章程・卷87,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下.

[8]育蚕浅说――桐乡蚕学馆拟[N]. 农学报・文篇・卷177,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下.

[9]舒城县斌农学校章程[N]. 农学报・文篇・卷192,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八月下.

[10]泰州创设农务半日学堂[N]. 江西农报・纪事,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一日,第三期.

[11][清]傅春官. 江西农工商矿纪略[M]. 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12]进贤县陈朗侪大令给进邑诸生童阅看《农学报》章程[N]. 农学报・章程・卷70,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上.

[13]创办《农务白话报》志闻[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20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4]饬农业试验场考究除虫术[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二,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8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5]农事演说会添设实业阅报室[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二,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7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6]农业演说乏人旁听[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8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7]农学演说会之进步[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二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10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8]农业演说会之发达[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宣统元年二月初九,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10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19]农业演说场旁听之踊跃[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宣统元年三月十八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10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20]设立农政厅之先声[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9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21]解散农学讲演会[N]. 盛京时报・东三省新闻・奉天,宣统元年四月十七日,第五版,影印合订本第11册,沈阳7212厂印,1985年2月.

[22]瓯设支会[N]. 农学报・各省农事・卷22,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上.

[23]教民牧养[N]. 农学报・本会事状・卷53,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中.

[24]四川蚕桑公社利权专章[N]. 农学报・文篇・卷176,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中.

[25]皖省怀宁绅士公覆袁幼安大令兴农公牍[N]. 农学报・禀牍录要・卷36,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下.

[26][清]罗振玉. 郡县设售种所议[N]. 农学报・文篇・卷101,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中.

[27]扬州试种美麦成绩记[N]. 农学报・论说・卷93,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下.

[28]芜湖兴农农学报・事状・卷92,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中.

[29]湘省开办蚕业讲习所[N]. 江西农报・农事新闻,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第3年第5期(第27期).

[30]讲求蚕学[N]. 农学报・各省事状・卷44,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中.

[31]农学教习白雷尔考察湖北大冶、武昌左近山田种植情形报告[N]. 农学报・报告录要・卷16,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下.

[32]佟屏亚. 果树史话[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33]毛兴文. 山东花生栽培历史及大花生传入考[J]. 农业考古,1990,(2).

上一篇:关于环境史研究意义的思考 下一篇:融化的主体:受众问题与文化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