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铛玉石”语法辨析

时间:2022-08-04 06:17:46

“鼎铛玉石”语法辨析

【摘要】 本文中,笔者就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翻译问题,浅要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两种翻译的理解和看法,以供诸同仁借鉴。

【关键词】 鼎铛玉石 语法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2

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常被译成:①宝鼎被看作铁锅,美玉被看作石头,黄金被看作土块,珍珠被看作石子。(《中学语文备课全书》张必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②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以为以上两种译文都有待商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究竟是谁“把宝鼎看作饭锅,把美玉看作石头”,而后文已有秦人(秦国贵族统治者)的字眼,前句似乎不宜是秦人,那么,这一句话的主语又应该是谁呢?

其实,笔者以为在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略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一段话里,作者其实说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六国的统治者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奇珍异宝倚叠如山,结果到最后被秦人全部都抢走了;二是说秦国把六国珍藏起来的珍宝全都运回来归自己所有,珍宝太多了,如同砖块瓦砾一样丢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到了也不感到惋惜。

如果换一种说法,不把“鼎”和“玉”看作动词,而把“铛”和“石”看作动词,那么,前面提到的问题便得以化解。“鼎铛玉石”可以翻译为:“鼎像铛(一样多),玉像石(一样多),黄金像土块(一样多),珍珠像石子(一样多)。”这样翻译照应了前文的“倚叠如山”,目的只在于夸张奇珍异宝多而且被随意处置的奢靡行为,而并不是说秦人把珍宝看作式不值钱的东西。再从语法结构来分析,一般在文言文当中,两个名词(或一个名词一个代词)放在一起,往往是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多属意动用法,如《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在文中解释为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战国策・齐策》中“孟尝君客我”的“客”在文中解释为“把……当作宾客。

如果“鼎”“玉”也是这样的用法的话,原文便可以译成“把铁锅当成宝鼎,把石头当成美玉”,显然同作者的原义背道而驰;笔者以为,前一个名词不变,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前后名词存在着比喻关系。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并不少见,例如在③元代侯克中诗“米珠薪桂”,实乃“米(如)珠薪(如)桂”。 ④《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实为“浮光(若)跃金,静影(如)沉璧”。⑤成语“车水马龙”译为:车像流水,马如游龙。⑥“梅妻鹤子”译为:梅(若)妻鹤(如)子(原文有“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人称梅妻鹤子”之句)⑦《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实为“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若)雨打萍”。

综上所说,笔者以为《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鼎、玉、金、珠”是名词做主语,而“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谓语,表比喻。 至于“视鼎如铛”的意动解释,其实是从旧本《古文观止》的解释中沿袭而来的。可能还受到下文“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的影响。其实这里的“惜”不应解释为“珍惜”,而应解释为“痛惜”,这里的“之”所指代的,并不是“鼎、玉、金、珠”,而是“弃掷逦迤”的奢靡行为。

上一篇:十二钨磷酸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体验科学发现之旅,关注数学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