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时间:2022-08-04 05:32:39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世界经济正面临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考验,美日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陷入衰退,“金砖国家”——这些昔日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也正在减少转速,印度即成为最先松动的一块“砖”。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低位反弹,全球贸易短期略有改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标之一,集中反映了全球对矿产、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有色金属、煤炭等初级商品制造商股价走势的可参考指标之一。2012年11月16日的BDI为1036点,相对9月12日的661点在一月之内大幅反弹56.73%,反映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煤炭、粮食需求回暖对国际货运需求的增加。但目前BDI指数仍处于近15年来的历史低位,不足金融危机前指数的1/10,表明国际贸易仅是小幅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相对下降,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美国失业率意外降至8%以下,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美国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率(不变价)为2.32%,比上季度增加0.18个百分点,处于2011年以来的次高水平。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0月份为51.7%,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三个月之后连续两月处于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美国经济将保持扩张之势。美国10月份失业率为7.9%,创下44个月以来的次低值,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美国失业率数据是通过对6万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得来,从历史数据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美国失业率是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观察。但10月份美国成屋中位价为每套17.86万美元,相对今年1月份的每套15.46万美元大涨13%,表明美国房地产业强劲复苏,银行业房贷不良率下降。因此,未来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缓慢复苏之势,IMF最新预测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2.25%,相对于4月份时的预测略有下调。

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区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三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滑0.6%,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衰退。导致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的下降,其中,政府财政收缩和高失业率是主因。与此同时,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1.6%,连续三个月保持在历史高位,表明未来欧元区消费难有起色。10月份欧元区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在50%的分水岭之下,意味着欧元区经济仍将下滑。要避免欧元崩溃,“欧猪五国”需要实施更严厉的财政收缩计划,这将导致就业的进一步恶化和消费的持续萎缩。目前,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衰退,在缺乏有力的刺激经济措施的前提下,欧元区短期难以扭转衰退。

受出口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回落。日本将三季度经济增速调整为0.1%,较上季度的3.3%大幅回落。日本三季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随着美国市场的好转,9月份日本出口环比增长6.2%,逆转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跌势。由于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进口量居高不下,进口同比增长4.13%。考虑到环保车补贴政策9月初已经到期,灾后重建带来的公共投资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减少,全球需求低迷、中日领土争端引发的贸易战以及日元持续走强,都将继续打击出口。9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降10.3%,连续四个月呈负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6.9%,连续五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因此,预计未来日本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但不太可能陷入衰退。IMF预测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为1.6%,2013年为2.3%。

受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三季度俄罗斯GDP(已跌至全球第10位)同比增长2.9%,较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俄罗斯通胀率有所上升,10月份CPI为6.5%,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处于10个月以来的次高水平。研究发现,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俄罗斯的GDP增长率上升7%。由于未来国际油价将在高位震荡,因此俄罗斯经济不会大幅回落,预计2013年增速将在3.5%左右。

受出口和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巴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2012年二季度巴西经济(GDP全球第8位)仅增长0.49%,连续10个季度回落,昔日的“金砖国家”经济已呈现停滞状态。导致巴西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下滑,二季度巴西投资同比增长率仅为0.16%,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巴西的消费和出口略有回落,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巴西货币雷亚尔自2012年2月以来兑美元已贬值近20%,导致其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0月,巴西经济先行指标PMI为50.2%,虽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站于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放缓,2013年增速预计为2%。

本币贬值和投资增速回落,印度经济神话终结。三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仅为3.21%,创下三年来的新低。IMF认为,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财政贸易双赤字严重,商业信心不断下滑以及印度卢比贬值,拖累了印度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认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印度经济突然间面临诸多变数,且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块松动的“砖”。数据显示,印度投资和出口同比都有所下滑。印度卢比兑美元大幅贬值,从2011年7月至今,贬值最大幅度高达30%。本币的贬值引发FDI流入减少,导致印度投资下降。10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2.9%,连续四个月基本持平,表明印度经济仍处于扩张之中。IMF预测印度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9%,将告别连续20年约7%的高增长。

总之,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欧洲债务危机正困扰着世界经济,昔日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正在回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代。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美联储实施QE3,量化宽松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相比,QE3具有以下不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期限,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都有明确的最终操作期限。没有预设总体规模,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中,美联储均在计划实施前明确了总体购买规模,QE1规模为1.725万亿美元,QE2规模为6000亿美元。政策力度有所放缓,QE1月均操作为1150亿美元,QE2月均为750亿美元,而QE3则月均购买400亿美元,操作力度较前两次明显缩小。QE3操作的对象以MBS(抵押支持债券)为主,QE1的操作对象较为广泛,其中的MBS为1.25万亿美元,占比72%,QE2操作的对象则仅限于长期国债,QE3操作对象在2012年底之前为MBS。

由于银行对企业缺乏信心,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提供的大量资金,大部分仍沉淀在美联储和美国银行系统内,并未流向实体经济。此次出台QE3当日即推动全球股市大涨,除对房地产业有利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将相当有限。

欧洲央行救助措施治标不治本,中长期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区域货币欧元的出现实现了欧洲政治家联合对抗美元的梦想,但为这个伟大梦想付出代价的时刻到了。由于欧元区国家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存在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缺陷,加之北欧国家与南欧国家间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最终导致南欧诸国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欧洲央行推出“无限购债计划”,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融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总额5000亿欧元的ESM(欧洲稳定机制)的正式启动也仿佛使欧债危机出现了转机。

但这些救助行动的前提依然是债务国严厉的财政紧缩,这必然会引致两方面反弹:一方面加剧民众对政府财政紧缩的抗议,目前的欧洲多国反紧缩运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债权国也已对债务国无休止的救助产生了厌倦。财政问题货币化最终将造成通胀上升和欧元贬值,这等于让财政状况良好的德法为南欧国家债务危机买单,造成德法民众对救助行动抗议不断。目前,南欧债务危机国的银行业正遭受资金外流的冲击,如何切断债务危机向银行业的传染,是欧元区面临的挑战。考虑到欧元“太大而不能倒”的地位,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ESM救助措施在短期内可防止希腊、西班牙退出欧元区,但欧元区国家无法实现财政统一和统一的银行联盟,因此,中长期欧元区分裂和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

日本维持零利率不变,顺应国际潮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决定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资产购入基金规模维持在80万亿日元(约1万亿美元)。这是继2012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货币宽松措施以来,再次推出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在新增的10万亿日元资金中,有5万亿日元将用于收购短期国债,另外5万亿日元用于收购一年后到期的长期国债。日本央行认为,在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如日本不跟进,将被视为“态度消极”,从而导致日元进一步升值,打击处境艰难的日本出口业。

从就业数据来看,9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较危机时期的最高值回落1.2个百分点,且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日本就业状况正在改善。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冲击,日本自1995年来即陷入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失灵。

受宽松货币政策和避险资金推动,道琼斯指数创四年来新高。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财政悬崖”的威胁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仍有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但道琼斯指数仍逆势而上,10月5日报收于13610点,年内涨幅为9.78%,创下近四年来新高,离危机前最高位的14198点仅“一步之遥”。美国股指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美国维持0~0.25%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近2万亿美元货币,银行业流动性大幅改善。但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缓慢,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贷款并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欧元崩溃风险的上升使大量避险资金流向美元资产,即美国股市。IMF数据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大幅增长了9%,高达62.2%。三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好于欧元区和日本。欧洲经济面临债务危机,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金砖国家”风光不在,美国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国,部分美国资本也开始回流本国。

受旱灾等极端气候导致国际粮食减产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2年入夏以来,灾害干旱天气向整个农业带扩散,已演变成56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2/3的区域遭遇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创历史最严重纪录。此次旱灾来袭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持续的干旱天气损害或减缓了玉米、大豆、小麦、牧草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以玉米为例,美国农业部已将产量预期下调至每英亩146蒲式耳(1蒲式耳玉米约合25.4公斤),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产粮国减产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自6月份以来,国际小麦期货(CBOT)价格由613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947美分/蒲式耳,涨幅超过50%;期间国际玉米期货(CBOT)价格由550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849美分/蒲式耳,上涨54%;与此同时,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由1349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1789美分/蒲式耳,涨幅为34%。目前,我国粮食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10%,粮食对外依存度正在上升,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升。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减少使我国出口增速下降,出口导向经济模式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12年前10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8%,增速仅为上年同期的1/3,也远低于2005年以来平均近30%(2009年除外)的增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租金上升和人力成本上涨都在不断挤压外向型企业的利润。数据显示,8月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11.1%,这种趋势已持续近一年之久,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财务状况也在恶化。与此同时,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4%,连续6个季度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增长乏力,预计经济增速仍可能进一步降低。

国际粮价上涨推高国内粮食价格,未来CPI上行压力加大。我国85%的大豆以及近40%的玉米供给依靠进口,大豆和玉米主要用来压榨食用油。大豆、玉米是食用油的主要生产原料。此外,豆粕作为食用油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在我国玉米进口量中,90%以上来自美国,大豆进口量中的50%来自美国。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数据,截至8月27日,我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从年初的3750元/吨涨至4972元/吨,涨幅达32.5%。与此同时,国内玉米进口完税成本价也由约2000元/吨上涨至逾2600元/吨,涨幅为30%。不难看出,美国粮食减产给我国大豆和玉米的进口带来的影响最大。大豆和玉米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食用油生产成本,进而影响食用油价格。同时,也影响豆粕价格,牲畜家禽价格上涨压力也将加大。考虑到其他成本上涨因素,未来国内肉、禽、蛋、油或面临新一轮涨价潮,由于食品在CPI构成中占较大权重,未来CPI将面临一定上涨压力。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上一篇:中国银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下一篇:如何构建商业银行数据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