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8-04 05:09:24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探究性教学

一、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根本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是开启他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培养和树立其提出问题的质疑精神。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性教学应当首先把目标锁定为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意识层面。只有这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意识的觉醒,才能支配学生主动地投人到探究活动的其它环节中,才能在探究活动中由细致观察而发现问题,因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方法。

二、寻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1.设计问题情境以吸引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最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组织探究性活动时,首先要设计好问题情境,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其胃口,使其产生要弄清楚的欲望。

2.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引入探究。在科学探究中,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深入探究的过程。在上初中化学中的原子结构理论时,教材及大纲中并未要求讲授原子结构理论的形成而只要求记住原子的核式结构。然而在几届的教学中,发现每届学生都会提出相同的问题:原子结构为什么是这个核式结构?这个核式结构的理论是怎样来的?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这里就是―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阻滞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在此问题上的认知需求,则会造成对此理论的怀疑,也会影响对此知识点的识记,而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于是可发动同学们课余查找高中教材,翻阅资料,找到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史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在思维上同样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索―解释结论“等过程。在这节课中,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维上的启迪,使他们明白了化学中的理论都是有实验事实作支撑的,对其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积极意义。所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能使探究性教学取得实效。

3.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失误是探究活动的良好素材。实验演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实验失误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当实验中出现与预期现象不符的异常现象时,就自然引发出问题。而找出出现异常原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猜测一验证一判断一调整一再试的探究过程。

4.探究性活动的课题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如饼干中的干燥剂生石灰是否失效的问题。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当生石灰吸潮全部变成熟石灰后,干燥剂就失效。这个问题实际就转变为检验干燥剂中是否还有CaO,如何区分CaO和Ca(OH):呢?大家讨论后得出:利用CaO遇水时能放热,就可了解干燥剂是否失效。

上一篇:探教学之法品诗歌之韵 下一篇: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