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进行干预研究的优势理论分析

时间:2022-08-04 01:14:10

班主任进行干预研究的优势理论分析

班主任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班主任在干预学生厌学行为时,更容易比心理咨询工作者取得干预的更好的效果。要干预厌学行为,基本上都是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应探讨影响态度转变的各种因素及过程。笔者认为,班主任如果具备良好的干预技能,将比心理咨询工作者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下面从影响态度的理论出发,对班主任教师在干预研究中的优势性进行简要论证分析。

一、班主任具有调控干预情境的优势

这是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来分析的。

社会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很复杂,态度并不是唯一决定行为的因素。该理论认为,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行为和经验的影响。要干预高中生的厌学情况,当然要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责任和权利的认知等。由于高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这些生活情境时学校创造的,是班主任调控的。比如班主任可以调座位,选择更好的适合受干预者的周围环境,可以安排受干预者一定得班级地位和角色,即让受干预者担任一定的班干部,组织一些班级的活动等。所以,如果一个班主任具备较好的心理咨询技能,再改变相应的环境,就能更好地改变学生的厌学行为。

二、班主任具有监控干预的过程的优势

这是从态度的心理功能来分析的。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方面的心理功能。一是工具。一种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它的态度就越积极,一种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是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态度。个体依据态度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二是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用来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三是价值观表现功能,它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用态度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四是认知功能。人们用态度来赋予新情境意义。个体获得对某种事务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景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景的认识。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在时间上很是充裕,可以随时进行观察。班主任认识受干预者的同学、家长,可以通过他们,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解和观察,让预者在很自然的情境中,体现自己本质的态度和认知,从而使班主任掌握到比心理咨询工作者更为准确的材料,更全面周到的定位预者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情况更接近于受干预者得实际情况,为正确地制定咨询方案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所以,具备较好心理咨询技能的班主任自然可以取得比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好的咨询效果。

三、班主任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依从和认同

这是从态度的形成过程来分析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用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认同受情感因素的作用;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他人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原有态度与认知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认知成分为基础的。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移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在对高中生厌学行为干预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要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预者的信任,在情感上使预者认同他的观点,再通过时间进行内化,这样就缺少了第一个环节,即依从的成分,而且是否依从,也不受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控制,缺少一个环节,态度的形成自然就要打折扣。但是班主任不同,班主任的角色具有一定的权威,对学生可以以奖励或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必须要完成依从的过程,并且朝夕相处,具备了把握效果的方便性。然后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情感的认同,在依从的过程中也能强化认同的观点,所以第二个阶段也方便把握。第三个阶段,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刺激,适时且恰当地进行强化,从认知和强化两个方面,使内化的过程更迅速,效果更理想,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班主任威信高,传递信息的途径多

这是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分析的。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该理论认为,信息传递者的威信越高,与预者的相似性越大,干预的效果越好。显然,班主任比心理咨询工作者具有更高的威信,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相似性往往更大,所以由班主任作为干预者,效果会更好。该理论还认为,干预者的立场很重要,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干预效果,因为很多时候,预者往往会怀疑干预者的动机。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老师像妈妈一样,知道班主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而心理工作者和预者的关系,是简单的咨询与被咨询的关系,有利益在里面。显然,如果班主任和咨询师具有一样的咨询技能,班主任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该理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传递的方式会影响干预的效果。心理咨询工作者传递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口头传达。而班主任传递信息的途径就很多,口头、他人传达、书面传达等,而且很多时候间接的传达比直接的传达更有效。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教育的发展,要处理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使教育教学的工作有效有深度,学点心理咨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面对我们的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厌学问题,我们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我们比心理咨询工作者具有更多的优势,也更容易取得效果,或者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上面的论述篇幅中,笔者就班主任对高中生的厌学干预,运用心理咨询的干预技能,从干预的目标、干预的过程、干预的手段等方面作个比较详尽的叙述。希望此项工作能给同行借鉴,给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们以一定的思考。

上一篇:化学蛛堂有效生成策略 下一篇:浅谈课堂提问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