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摘星少年

时间:2022-08-04 11:23:23

大器晚成的摘星少年

兴趣在任何时候发掘都不晚,重要的是找准孩子的专属培养方式,将兴趣与潜力完美结合。

在第三季《最强大脑》的舞台,陈智强在一面128平方米的巨型星空图上,仅凭肉眼在6分2秒的时间内,从近万颗星星中找出了嘉宾随机指定消失的3颗星星。

这个舞台不缺观察力和记忆力超群的孩子,但相比那些学龄前就被父母送去培训机构、进行系统训练的孩子,陈智强是不折不扣的“大器晚成者”:13岁才意识到自己的天赋,靠母亲亲手做的道具摸索经验,参加比赛拿了奖才被“伯乐”看中,他让人看到挖掘潜力的另一种可能。 玩道具锻炼脑力天分

2014年年初,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档名为《最强大脑》的节目。陈智强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

母亲陶莉回忆,那天全家人正一起收看节目,智强突然对她说:“我也能完成这些项目。”陶莉感到惊讶,更让她吃惊的是,儿子说出这句话是有根据的。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脑海中“玩遍”了这些脑力项目,拿纸笔进行推算,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自己该怎么做。他越玩越感兴趣,最后只是思考和用纸笔进行简单的推演都无法得到满足,他想要实体道具来真枪实弹地过把瘾。

大多数道具都需要自己制作,但智强已经升入中学,课业繁忙,陶莉决定接手这份工作。

没做过的东西该怎样做?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安排出做道具的时间?新手陶莉决定借助网络。她先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辨识二维码、速记飞“叠”杯等项目的具体规则,把文字整理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接下来,她反复观看了视频中选手们使用的道具,列出制作材料的清单,分配好制作时间,详细注明制作方法。万事俱备,终于可以动手了。

专用的三阶或四阶魔方,在文具店买到基础魔方稍作改动,再结合玩魔方的书练习就行。但一些道具看似简单,制作工序却尤其复杂,需要丈夫帮忙才行。以“辨识二维码”这个比赛项目为例,要制作出足够数量的二维码,夫妻俩四处寻找带有二维码的东西:微信公众号、宣传海报、书籍……他们不具备辨识的能力,必须把每一幅二维码代表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用相机拍下、筛选、扫描打印。

看着智强在玩脑力游戏项目的过程中不断进步,陶莉又是欣慰,又是着急:他们做道具的时间,已经跟不上儿子进步的速度啦。 不走寻常路:先参赛再培训

陶莉知道智强对脑力项目有浓厚兴趣,但他正处在初三临近升学的关键期,没有时间再去参加培训班。有没有办法能用最少的时间满足儿子的兴趣?

2014年5月,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全国记忆力挑战赛”,将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举办的消息,南外离儿子的学校近,而且比赛时间刚好是在周末。儿子平时学习紧张,借这次带有观摩性质的比赛来放松心情也未尝不可。她抱着试试的想法报了名,却开启了儿子脑力比赛的旅程。

比赛大厅坐满了参赛选手,从初赛到复赛,项目难度依次增加。首次参赛的陈智强在重压之下发挥出色,取得少年组排名不错的成绩。名不见经传的陈智强在赛场的优秀表现引起世界记忆大师袁文魁的关注。复赛结束后,袁老师找到陶莉,“我希望能教智强更多方法,还希望他能加入我的战队。”

儿子被名师看中,陶莉由衷高兴,但她很快犯了难:万一兴趣影响了学业怎么办?和那些从小就接受训练的孩子不同,他们基础牢固,无需花太多时间在培训上;可智强作为新人,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行。

但比赛让儿子研究脑力项目的决心更加坚定,“你让我试试,我觉得自己能协调好学习和兴趣。如果不行,我就退出。”而学校也对这件事表示出极大支持,陶莉在和学校协调好课程安排后,最终让他加入了袁文魁的战队。 那么多方法,我要找到自己的

专业的训练一下就打开了陈智强这个“野生”兴趣爱好者的视野。老师传授理论,再让他举例、实践。要求记住的理论依据多、需要练习的规定项目多、常规的训练时间多,这“三多”让他感觉自己之前在家里玩道具的学习模式有多么简陋。

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就无可取之处。袁老师教的理论和方法是不错,但不是专属于自己的。他决定脱离固定模式去试做一番:玩观察游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立从大体到局部细节的观察范围;做活跃思维的逻辑数学题、空间几何题等数学题为基础,再逐渐深入试着做高中甚至大学的题目;采取已有图像联想记忆法,建立起新的记忆线索,不断扩充记忆事物……

全新的训练方法让陈智强成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常客:2014年,他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总决赛中获得少年组总冠军,荣膺“世界记忆大师”称号;2015年,他是亚洲记忆大师赛香港战中,唯一一位拿到5000分的中国少年;同年,他再次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总决赛中刷新自己的总成绩,拿到金牌。

但上《最强大脑》节目,成了陈智强念念不忘的目标。 想赢一场这样的比赛

第一季比赛,他是观众;第二季比赛,他本通过了节目组的面试,但临近中考不得不放弃。第三季,陈智强终于走上舞台。

录制一档赛事节目,和参加纯粹的比赛有很大不同,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组挑选的那些嘉宾评委会制造争议,而这些也许就影响到了选手的发挥。陈智强的挑战还没开始,就遭遇到郭敬明态度强硬的质疑――虽然对方一再强调自己并非针对选手本身,只是对比赛规则和难度抱着怀疑:“星际迷航”只是对比两幅图,这和找茬游戏、扫雷游戏有什么区别?

这番言论当即被《最强大脑》的“三季元老”魏坤琳反驳:与陈智强比赛项目接近的只有第一季选手郑才千挑战的“魔方墙找茬”,这个项目后来被国际记忆大师评审会认定为难度系数最高的脑力项目。“不寻常的记忆能力可以代表超强脑力水平,但是超强的观察能力同样也能代表超强脑力水平,这两者都是我们要寻找的‘最强大脑’。”魏教授大声强调。

两位评委争执不下,现场散发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让气氛也跟着紧张。15岁少年能不能稳定心态直面质疑,用极短的时间和超强的观察力完成挑战,成了现场观众最关心的事。

他顶住压力完成了挑战。当魏坤琳打出126分的高分、宣布他顺利晋级时,科学态度评定下的肯定给了陈智强最大的认可。

短短十几分钟,陶莉在台下就经历了紧张、担忧、如释重负继而欢欣鼓舞的心路历程。她不想孩子因为兴趣而背负太多额外的东西,“我们一直都在用快乐教育法,第一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第二是让他在纯粹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兴趣。”

父母一直告诉陈智强,做人要低调和谦虚,才能留住更多快乐,因为高调展示容易带来虚荣和不必要的压力。在学校,除了几位老师,少有人知道这位少年已经参加过各种国际大赛、拿到了很多荣誉。

“我现在最想赢的就是《最强大脑》国际版,代表中国参加中外PK赛。”少年告诉记者,“上一届我们赢了,这一届,我也要成为为中国获得荣誉的一分子。”

上一篇:如何给孩子讲战争? 下一篇:应用商店走进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