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职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时间:2022-08-04 11:06:36

我校中职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我校中职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见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和思想认识等方面都远不如城市学生,在写作上与城市学生更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除了抓好作文教学本身外,还要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提高我校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职学制一般是两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中职作文教学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探如下:

第一,指导学生丰富见闻阅历和积累人文知识,以期逐渐解决作文材料贫乏的问题

给学生指明积累作文材料的途径、方法有三:

首先,从书报上积累。这是一条方便可行的捷径,在实施中要重视强化这个问题。要指明阅读的书报不宜多,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用制资料卡片的方法积累,为了方便和少抄写,还可以做成剪贴报。这一方法最重要的是做好分类,将收集好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贮存,以便随时取用。

其次,从电视电影广播等影视方面积累。由于中职学生都很忙碌,专业课占用了学生的许多时间,可以利用电视电影广播等影视作品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写作材料,夯实写作前的信息储备。从电影电视和日常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是用写日记的方式来积累,这样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作文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有心人,天不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日积月累,量变就会产生质变。有时,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的资料,帮助学生积累,即根据学生在作文中的普遍需求,由老师将材料整理好后提供给学生。

在这三个途径中,最后一个途径最重要,且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但因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敏感性不强,所以效果往往不好。老师一定要耐心引导,教会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总结。

为了给学生示范作文材料的选择运用,提高学生对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作文材料积累的兴趣,在实践中,老师要先做示范,例如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累材料的经验。也可以举几个写作的事例,说说自己是怎样从观察中积累材料的,指导学生积累以致用,培养学生在作文时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情感积累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加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积累,以期逐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以解决好作文的观点和情感问题,使学生在作文中,力争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情感丰富、思想健康。要让中职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和荣誉观;并且应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观念等,从而达到在道德上的情感积累。要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友情;感受悲欢离合;感受风花雪月。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学会理智地处理事情,不要因为情感的亲疏或利益的驱使,而丧失客观公正的原则。

首先,有针对性地搞一些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分两种性质和形式:一是围绕中职生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情操来选择材料,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道德上形成一定的伦理观念,在情感上形成正确、健康、积极、乐观的感情世界。二是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实施次数的多少,要根据实施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结合作文训练和作文评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对中职学生而言,是陶冶其情操的一条主渠道。老师在每次作文训练的选择和评讲中,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并将此实施结合专题讨论作出巧妙的安排,以期达到预计的效果。

最后,结合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作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紧紧抓住能提高学生认识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各类材料,不失时机地渗透,达到细雨润物的效果。

第三,在作文教学本身上下好功夫

一是加强写作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局限于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必须联系到作文话题或具体的文章,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文章标题要亮丽,开门见山显主题;先抑后扬有新意,篇末点题巧用力;表达方式须明确,修辞手法要牢记。

二是要加强写作训练。在实际训练中,引导学生赏析文质皆美的文章,让他们在美文的阅读中去思考,让他们在美文的赏析中去感悟,让他们在美文的回味中去写作。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假以时日,我校的中职学生,就会取得良好的写作效果。

上一篇:浅析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