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细节写细

时间:2022-08-04 10:18:28

中学生朋友写作文,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做不到具体生动。要想使作文具体生动,就要写好细节,这是常识。如何才能写好细节,却是一个问题。

我一直认为,细节是分层次的,细节里面有细节;写好细节的关键,是写出细节中的细节,让细节真正细起来,不能只写出细节的轮廓。如果把一个细节比做一枚树叶,你只看到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不够的,要看到树叶上的筋脉;看到树叶上的筋脉还不够,要看清筋脉究竟是怎样曲折延伸的。一旦你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起来,有深度和新意。

还是看看文章高手笔下的细节吧。下面是从学生作品里摘录的一段细节描写:

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仿佛是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上的土被雪润得湿湿的,过去曾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被里面的棉袄撑得鼓鼓的,雪在鞋的边缘上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渗到地上,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

(李发震《冬季里的父亲》)

这段话写父亲雪夜回家时的外貌,是一段比较精彩的细节描写。这段外貌描写,如果只写到“中山服”,也已不错了,但还显得一般化;作者技高一筹,写出了细节中的细节:父亲鞋“边缘上”开始融化的雪、地上印下的“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描写一下子深了一个层次,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很好地表现了父亲雪夜晚归的辛苦、生活的艰难,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再看看大作家笔下的细节: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者为了说明爸爸喜欢花,写了爸爸浇花的细节。在浇花这个细节中,作者写到了两处细节中的细节,一是“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二是“那时太阳快要下山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这两个细节,特别是前一个细节,很幽细,有深度,看似不起眼,却对提升细节描写的品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精致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宛在眼前,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爸爸的深切怀念,渲染了爸爸在世时家里那种安详和亲切的氛围。潮气一样的情感气息,从这幽微的细节中生发,慰藉人心。

以上是两个描写人物的细节,我们再看一个描写风景的细节:

月亮已经升起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丰子恺《竹影》)

从语言的角度看,“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句话似略显僵硬。但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看,这个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月亮升起来,“隐在一丛竹叶中”,这是一个细节;“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则是细节中的细节。一般的作者,大概写到“隐在一丛竹叶中”也就止笔了,作者的笔却向细节的深处探去,进一步写出了隐在竹丛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景物描写便深了一层,描写真切,生动,有新意,不落俗套,让人眼前一亮,文字呈现出一种幽细精致之美,表现出一种恬静清幽的氛围,表达出一种细腻优雅的情怀。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中的细节,产生了这么丰富的意味。一些作者写景状物,之所以平淡无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捕捉景和物细节中的细节,没有自己的发现。

总之,无论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写出细节中的细节,是提升细节描写品位的重要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写细节要适应表达的需要,把该写的细节写细,而不能对所见所闻照单全收,一味地追求细。无意义的细,会使文章显得烦琐凝滞,不“透气”,不流动。另外,写出细节的细节,实际上是一种“发现”,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这一方面需要有一双慧眼,对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不能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另一方面,双眼要有透视功能,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细枝末节里隐含的价值。

下面是两段细节描写,一段写人,一段写景,有兴趣的朋友可读一读,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细节中的细节,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试你的鉴赏水平。读过之后,不妨来一次片段写作练习,学习作者那种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的写法,真正把细节写细。

接着开始造台阶。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李森祥《台阶》)

上一篇:鸡毛信 散文家李汉荣致本刊的信 下一篇:中考新题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