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教学中探寻地域性文化符号模式

时间:2022-08-04 06:57:09

高校设计教学中探寻地域性文化符号模式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思考与学习方法,以期通过新的模式,将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来学习,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能把独特的地域文化加入到设计作品当中,透过设计来满足人们对于寻求地域性文化的个性显露以及差异化的认同。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探寻;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984年在《大趋势》中提到“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之时,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和语言的自主之风即将到来。简言之,瑞典人将会变得更加瑞典化,中国人更加中国化,而法国人更加法国化。[1]”

对于设计领域而言,在“全球化”的同时,“多元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设计的“自主之风”已经到来。在设计教学中,我们探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思考与学习方法,以期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设计者能把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加入到设计品当中,透过设计来满足人们对于寻求地域性文化的个性显露以及差异化的认同。

以往设计的步骤是先有需求而后进行设计,而此次,我们将先寻求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对其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透过相关的理论知识、技法,把地域性文化的信息通过设计师的理解传达在设计作品之上。

一、地域性文化探寻

1.地域性文化的选择

地域性文化因受到环境、地域的影响,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在课程的开始,就要求学生选定一处地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与了解,由单一的地域性文化入手,探究文化的实质与内涵。在探寻中,发现文化的源流,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表征,以及人们对于独特文化表征而产生的认同感。

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它的形成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不同的地域环境即形成了各地域独有的精神内涵与特色,也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地域文化的表征是经过日积月累在人们心目当中形成的一种认可,可以是地方特产、器物、历史以及所有能够引发人们对该地域的联想以及文化认同的事物。

“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和全人类的遗产,文化是活生生的人类生存的适应过程与成就的累积,所有的人都有权利与义务对文化遗产进行创造行转化,让文化遗产成为建设与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原材料。”[2]文化强调的是存在于人内心的精神内涵,而设计作品则是设计者对于文化理解与感受的再现,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学生可以透过了解认知地域性文化,体会其精神内涵,用创新的思考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将自己的经验、情感以及认知折射在设计作品当中,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带有地域性文化特点的作品并能引起共鸣。

2.地域性文化的考察

仅仅依靠书面资料的理解是无法真正了解地域性文化的,只有通过亲身考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地域性文化的象征、符码,了解当时当地的环境,并在后期阶段,将这些内容作为创作的参考依据。学生只有通过直接的接触、观察,才能增进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一方面了解文化的内涵,另一发面也可以了解地方对于文化现状的发展及需求,这样更便于找到设计的方向。并且由于时代的变迁,新文化的产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在进行考察的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对于文化保存与延续的重要性。

人们对于文化的了解,通过相关资料的认识而没有经过实地的考试,是不完整的。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增进了解的机会,藉此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更能理解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转化的重要性。通过亲自的了解,学生也能从众多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元素当中剔除掉多余的素材,而保留对设计有用的文化元素,当地的需求也能通过观察、体验而显现出来,设计者也能从中了解设计的方向,设计出适合的作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汽车设计就做的很好。日本的汽车制造厂商在欧洲、北美都有属于自己的研发中心,雇佣的大都是当地的设计师,这样,在市场上推出的是日本的车但却有着当地的血统,这样的车型理所应当的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二、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提取

当进入设计发想状态阶段的时候,学生可以运用各种设计的方法与手段,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与对象的分析,通过再现的方式,模仿地域性文化当中出现的形状、色彩、材质等,将其进行类似的转换与截取,使其透过相似性,来传达地域文化的认知。或者通过语义学的方法,藉由功能与造型来指引操作方式,象征文化内涵。

产品语义学是由符号学的分支产生的。查尔斯•威廉•莫里斯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将符号学划分了三个方面:语构层面、语义层面与语用层面,语构层面研究的是符号彼此之间的形式关系及其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语义层面研究的是符号与对象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语用层面研究的是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即阐释者之间的关系。[3]通过产品语义学“从传统文化中的‘形而上’――即从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和文化思想和‘形而下’――即从我国古代有代表行的产品、符号入手来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个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设计准则。[4]”

在设计之前的元素提取过程中,由于设计者的不同,其对于地域文化观察与理解力也就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会偏向当地的历史古迹、建筑形式,也有人可能会注意到当地的特产。不论是什么元素,都可以采用模仿、借用、转化等方法来象征文化内涵。例如,在传统文化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以蝙蝠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就很常见。

三、地域性文化与设计的结合

具有地域性文化特点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复古的、怀旧的,也可以是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科学技术,但又有传统地域性文化内涵的新产品。以往我们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服饰类产品上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产品设计上,作品大多流于表面形式,直接将现有纹样套用到产品上面,或者过于注重将传统文化产品的造型套用到设计当中,缺少了内涵。

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为例。很多地方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忽略了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者在不同的景点,看到的除了当地的土特产不同以外,其他的纪念品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差别。设计师对地域性文化的不了解,并一再地受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慢慢遗忘了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如果设计者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现状发展、需求,必然能寻求到适合当地特点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方向,而不会只是制作一些旅游观光纪念品。

地域性文化的应用是提升设计竞争力的利器,产品除了拥有基本功能外,更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内涵。由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进行挑选元素汲取文化内涵的同时,加深了文化的了解才激发了设计概念的产生,这样不但拉近了大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流存与延续。

四、结语

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用我们一贯采用的课堂理论授课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态度。通过新的模式,将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来学习,以此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

趋向[M].孙道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00

[2]卢晓辉等. 中国元素在哪里[N].社会科学报,2004-9-9

[3](德)伯恩哈德•E•布尔德克. 产品设计――历史、理论

与实务[M]. 胡飞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97~198.

[4]王佳等.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产品语义学的意义及

目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132

上一篇:中国剪纸产业的优势、瓶颈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