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失落的古诗教学个性

时间:2022-08-04 06:20:33

重拾失落的古诗教学个性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

3.运用阅读资料、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诗中人。

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请大家说说为什么喜欢故事中的织女。

2.揭题猜诗意。

拿到一首诗,得先理解一下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叫解诗题。谁来猜猜看,“乞巧”是什么意思?

3.吟诗诵节奏。

(1)自主、合作诵读。

大声朗读诗歌四遍,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读给同桌听,互帮互助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有层次地诵读。

①指名生读,要求读正确、流畅。

②读出节奏。怎么读才朗朗上口?在吟诵古诗时能注意停顿的话会更好。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一般可以按“2字、2字、1字、2字”的节拍来停顿,屏幕出示“节奏线”。

③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师随机范读。

④小组赛读,争取有点韵味。

【评析:学习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由熟悉的故事切题入诗,学生以此为据,可观可想。个性化的诵读是凸显古诗个性的有效手段,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以及节拍的引入都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读出这首古诗的特点。古诗词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分行排列,字数相同,节奏感强。读得好,诗中静止的景物就会动起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世界。苏轼所说的“三分诗,七分读”,就是这个道理。】

4.解意悟诗情。

(1)征求解诗意的方法。

现在,诗歌能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感了,但这还不够,学习古诗,还要搞明白诗的意思,你觉得可以用上哪些方法来理解?(预设:看注释、看资料、查字典、看插图想象等。)

(2)自主合作学习。

①任务驱动,出示投影。

第一步:请你读一句想一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用看注释、查资料袋、查字典、看插图等方法去解决。第二步:自己理解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②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①第一、二句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着重理解“宵”和“霄”。

预设1:宝盖头的“宵”是夜晚的意思,联系“夜宵”理解。雨字头的“霄”是天空的意思。

预设2:查字典,宝盖头的“宵”的意思是夜,雨字头的“霄”的意思是天空。

②第三、四句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穿尽”为什么不用“穿进”?理解“尽”的意思。说明穿的红丝很多很多。

b.简介:古诗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c.指名读,读得夸张一点。

d.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诗,肯定会更有味道。

④此时,你对诗题《乞巧》的意思有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它是什么意思?随机板书:乞取智巧。

【评析:古诗教学中仍应注意对字词的教学。此环节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区分清楚“宵”和“霄”的意思不同,“尽”和“进”在句子中表达的意义不同。并且,通过对“尽”字的推敲,发现这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又延伸到“这一类”写作特点的古诗。】

5.想象入诗境。

古时候的人们会怎么过乞巧节呢?让我们随着慢慢升起的秋月,走进这个美好的夜晚。

(1)请你静静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碧蓝的天空。

生2:我仿佛看到了星星。(其中有两颗最耀眼的星星,它们是……)

生3:我看到牛郎和织女团聚了。他们仿佛在说:“我真想你啊!”

生4:我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

师小结:碧蓝的天空,点点的繁星,相聚的牛郎织女,望着秋月穿针引线的女子……一幅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配乐朗读整首诗。

(2)在这个美妙的夜晚,其实最开心的就是那些穿针引线的女子了!请你再读读诗的后两行。看看那些女子在干什么呢?她们都是哪家的女子呢?她们会向织女乞取些什么?

①出示:( )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求( )。

指名:你姓什么?例:(张)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求(父母健康长寿)。

②民间有一首《乞巧歌》这样唱道: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a自己读。

b.让我们打着节奏来唱一唱。

③你们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家,×家,×家,家家……你一条我一条她一条,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这些红丝还仅仅是红丝吗?(不是)而是女子们的一个个(美好心愿)!(板书)

⑤她们的心愿很多很强烈,对月穿针引线到天亮也不肯结束,难怪唐朝诗人崔颢这样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⑥多么隆重的乞巧节啊!可是“对月穿针乞巧”毕竟是一场比赛,这些对月穿针的女子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⑦积累:通过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一个美妙、热闹、浪漫的乞巧节呈现在我们面前。配乐,诵读,背诵。

【评析:诵读之后,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感是古诗在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反映。在这一时刻,脑海中的画面取代文字占据主要篇幅,但文字又牵引着想象的发展。再者,由于时空距离相隔遥远,学生与诗人的情感难以在短时间就引起共鸣,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对诗真正意境的理解,这就需要进行适度的资料补充、拓展,使学生懂诗人的心,明诗人的情。适时引入《乞巧歌》,丰富了古诗留下的空白,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红丝”的文化内涵,使原本深厚的文化在呈现时不显得突兀和强制。】

6.拓展巧整合。

(1)古代过七夕的方式还有很多:板股绳、剥蚕豆留尖芽、蜘蛛织网、月下观影等(图片展示)。

(2)古人写七夕的诗还有很多,如《迢迢牵牛星》、五代・后唐杨璞的《七夕》、唐代权德舆的《七夕》、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等,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3)《乞巧》是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哪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等。

【总评】

一、反复诵读现个性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大诗人苏轼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分行排列,字数相同,节奏感强。读得好,诗中静止的景物就会动起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世界。古诗词的音韵美是其他文体所没有的,所以我们更要读出它的那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古诗词的诵读是很有讲究的。《乞巧》在诵读环节处理得十分到位。首先初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然后读出节奏,七言绝句可以“二二一二”或者“二二三”的形式停顿。

二、解词推究有个性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不同,诗词的语言是含蓄的、精练的、跳跃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增加了学生理解时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讲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对“宵”和“霄”等关键词的理解,学生有的查工具书,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看注释,在理解古诗的同时,实践了理解诗的方法。

三、品味想象凸个性

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说通俗点,就是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从而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也可以是情节。《乞巧》中 “七夕今宵看碧霄”中的“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的相会情景, “家家乞巧望秋月”中的“家家”等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的画面。这种“空白”想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法律责任浅探 下一篇:美国儿童母语阅读技巧和策略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