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切入 演绎精彩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时间:2022-08-04 06:15:13

适时切入 演绎精彩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将从抽象处、转折处、练习处、拓展处适时切入,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04-02

1 前言

现阶段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联系实际能力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改革自身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针对教学实际,小学数学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讲解,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多媒体教学理解数学知识。接下来,笔者将从抽象、转折、练习和拓展四个方面入手,谈谈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些见解。

2 抽象处切入,形象认知

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更高的思维逻辑性和概念抽象性。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主动创新,积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所学知识向学生直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再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1]。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以及学生早日适应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数学学科的方法,都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这节课时,首先引入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即:圆柱是以矩形的一边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之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圆锥则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绕之旋转获得的立体。直接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很显然比较困难,于是应用多媒体首先为学生展示圆柱具体的形成过程:使用多媒体给出一幅图,图中有一个长方形AGDD′,

将之垂直立在桌面上,边AG静止不动,另一条边DD′绕着边AG绕行一圈,就形成一个圆柱体。继而将圆锥体的形成为学生进行动画展示。学习完圆柱和圆锥概念后,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圆柱、圆锥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分辨,

如图1所示。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先将知识形象化,通过将抽象知识用形象的图片、视频呈现出来,再反过来去理解抽象的知识点,这样的一套学习思路,对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来解决太过于抽象化的知识点的教学。

3 转折处切入,深化思维

小学教师在教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容易陷入“一字一句灌输性教育”的泥潭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赖于教师讲解,在课后练习时依赖于答案解析,这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这一点,积极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主动思考,有效解决数学难题。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边,以及其异同之处,而是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几何图形来进行概念类比。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如图2所示,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图片,思考自己身边的物品有哪些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身边能接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特征,要求学生在家里亲手制作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并在立体图形表面用笔标记面和棱。在制作过程要求家长拍摄,教师拷贝至教室的多媒体上,在课堂教学时与学生共享制作过程。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制作的过程,说说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它与正方体的区别是什么,进而使学生取得成就感,进一步深化思维。

通过使用多媒体插入图片,并播放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知识,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掌握了课程要点,课堂教学开展愈发顺利。

4 练习处切入,便捷高效

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快速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那些陈旧的练习方式,积极创新,避免学生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些练习题。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引进多样化的练习题,或者是采用多媒体当堂训练学生的一些课堂知识,方便快捷地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先为学生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两个物体从两个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引入这一实际概念后,要求学生解答以下问题:

小明家和小红家分别住在学校的南边和北边,两人约好同时从家里出发,在通往学校的路上相遇后一起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已知小明以1 m/s的速度前进,小红以0.8 m/s

的速度前进,两家相距500 m,问经过多久,两人能够相遇?

W生凭空想象这道题是比较难以有头绪的,解答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为学生播放一组动画,即两个人同时出发,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而行,同时将二人的速度进行区分。学生看着动画将相遇问题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理解题干、解答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此外,针对相遇问题,教师还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搜到很多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就会做一类题型。

通过多媒体将课后习题直观呈现的方式,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的方式以及引进类似习题,学生对于较难问题的思考能力、解决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5 拓展处切入,链接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应当坚持“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原则。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还略显薄弱,还不能够熟练地使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2]。针对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拓展训练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类似的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概念首先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媒体给出一幅饼状图,如图3所示,浅灰色代表英语阅读相关书籍的数量为5本,灰色代表故事书数量为10本,其余部分为其他类型的图书共25本。提问:浅灰色所占的百分数是多少?

学生参考多媒体给出的图形及其蕴含的意义,很快得出答案:浅灰色(英语阅读相关书籍)所占的百分数是12.5%。

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链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

6 结语

总而言之,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早日形成数学思维,这对于以后的数学教学又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采用此种教学方法,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赵晓霄.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2008(12).

[2]张甫亮.多媒体教学技术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09(10).

上一篇: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及措施 下一篇:浅议数学教学中软件应用的多样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