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发展时势,加快商业银行创新变革

时间:2022-08-04 03:41:14

顺应发展时势,加快商业银行创新变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金融同业竞争更趋激烈,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也将带来深远影响,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变革,同时,需要加快流程、技术、制度以及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变革,而且还要求上述几个方面的创新变革齐抓共举、互为依托、全面推进。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变革的进程仍较为缓慢,未来要适当降低风险容忍度,构建尽职免责制度,努力实现更好创新变革与更优风险控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达成新的协调平衡,以推动商业银行顺应发展时势、破解不利影响、持续稳健增长。

新常态新挑战

当前宏观环境复杂难测,市场潮流瞬息万变,业务及技术创新汹涌澎湃,产融结合方兴未艾,银行同业竞争已近白热,客户金融需求加速升级,新常态已经让商业银行处在“不得不创新变革”的发展阶段。

金融政策环境

金融环境及监管已将商业银行推入加速创新变革的轨道。从政策环境角度看,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金融监管当局也将从打造金融市场良性发展机制着手,大幅度推进金融改革。金融脱媒将进一步加剧,加之宏观经济已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可能在未来成为大概率事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入推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还将面临低利率和高风险的挑战。尤其是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之后,人民币存款利率可能完全放开,这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存款资金成本,严重依靠存款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因此,商业银行要开始着力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和新产品,大力实施变革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来应对不利的影响和挑战。

单向产融结合

单向的产融结合将进一步挤压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从产融结合角度看,垂涎商业银行市场“肥肉”的并不只是互联网企业,还有产业资本加速向金融市场的渗透和转化。由于我国现行政策规定金融资本不能投资实业,呈现出了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单向融合局面。目前现有的120多家央企中,有超过1/3的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在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入金融领域仅9年左右的时间内,在52家信托公司、前50大证券公司、25家财险公司及39家寿险公司中,具有央企背景的产业资本就已经分别进入了24家、19家、12家和20家,参股或控股占比接近或超过一半。在原本已经拥挤、狭窄不堪的商业银行竞争市场上,除了跨界竞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外,商业银行还要与实力雄厚、且已广泛涉猎金融市场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竞争。因此,推进创新机制突破是现阶段商业银行迫在眉睫之举。

技术进步引领银行发展

科技的创新进步和升级变革,将从支撑银行业务发展向引领银行业务发展转变。互联网金融业快速扩张,快速“趟混”了原本并不平静的商业银行结算、负债和资产等业务市场。在这个盛行“跨界打劫”的金融竞争时代,商业银行在新的经营环境和新的历史阶段,失去优势将会比获得优势更容易。“学习顺应方能立足,拒绝创新变革就会出局”,惟有主动拥抱技术进步和创新变革,才能顺应时势,实现对传统业务和技术进步的嫁接和融合,形成胜出传统竞争对手和新兴“抢驻者”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权益意识觉醒

客户权益意识觉醒对银行业务创新带来根本性压力。从客户需求升级的角度看,银行和客户的关系经历了从以银行为主到以客户为主的变化过程。随着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注重操作便捷、改善客户体验、风险防控相对较松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唤醒了客户权益意识之后,其对商业银行的替代性明显增强。客户是银行的根基,以产品为中心、以“自我”为主,而不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商业银行,将逐步丧失市场,这就要求其在深入推进产品、服务模式和流程创新变革之外,还要着力触发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活力。

可以说,随着市场形态和需求的升级以及竞争格局的演化,如何处理好风险防控和推进创新拓展的关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商业银行基层一线反映的情况很不乐观,由于缺乏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定价权和推动权,并且基于产品创新激励不足和风险惩罚成本过高的考虑,实践中往往不得不放弃一些潜力市场和业务机会,以至于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失去“先发”优势。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变革,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关于商业银行增长与转型的关键战略问题。尤其是在目前促进新业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有攻“堡垒”、趟“深水”、啃“硬骨”的决心和勇气,向创新变革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在商业银行势在必行的这场战略大突围中,率先杀开一条血路,为未来的生存空间和市场竞争赢得优势。

银行创新变革迟缓的原因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方式未能形成,风险容忍度较低,创新变革激励不对等,未能实施尽职免责制度,以及创新变革未实现上下联动,缺乏制度支撑,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变革进程迟缓的深层次原因。

经营方式转变不到位

多年前商业银行就已经提出要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但当前仍然多停留在口号上,实际上执行的仍是“以银行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形成的是“重风险控制、轻创新变革”的经营发展模式。众多产品、流程、制度以及机制设计均是以银行端为主,出发点多在于如何防控风险,甚至是为了便于银行业务条线管理或者撇清专业责任,而忽视了客户体验和感受。由此造成了商业银行的诸多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诸多制度操作性不强,诸多流程越来越冗长,从而制约了创新变革的成效,影响了市场拓展的进程,限制了效率、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

风险容忍度低

风险第一的管理要求和文化,较低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容忍度,削弱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变革的客户基础,限制了推进投资业务创新变革的空间,难以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实现明显的提升改善。

较低的信用风险容忍度,导致商业银行在信贷产品设计上往往倾向于优质集团客户和重大投资项目,对中小企业、个人以及轻资产新兴产业的贷款投入较少,抬高了信贷客户的准入门槛,削弱了信贷业务创新变革的客户基础。同时,导致在信贷流程设计上,过度向上收权,决策脱离基层,过多设立审批环节,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使信贷业务流程及管理创新变革失去了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较低的市场风险容忍度,导致商业银行不敢、也不善于做高风险的投资及交易类业务,并且投资获益的正向激励不到位、投资损失没有免责保障。一方面,从商业银行投资类业务收益看,2012年某大型商业银行4万亿投资净额中,重组类债券投资占比仍达到6.4%。非重组类债券中,零风险的政府债券、保障银行流动性的中央银行债券、准国家信用的政策性银行债券投资占比超过81%,而收益率较高且风险可控的其他类型投资占比不足20%,信用债以及其他价值相对更好的投资品种占比很少。非重组类债券投资收益率仅为3.73%,而重组类债券投资收益率低至2.25%。总体而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追逐零风险、超低风险的取向较为严重,投资及交易范围比较单一且收益率很低。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交易类业务收益看,针对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业务、离岸金融以及股权投资等新型业务的参与程度不够,涉及债券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对联营及合营公司的投资收益、权益投资收益以及汇率类衍生产品的收益规模较小,当前难以成为投资及交易类业务收入的支撑点。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进投资及交易类业务创新变革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较低的操作风险容忍度,导致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各业务条线过度关注操作风险防控。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员工因害怕违反严格复杂的操作规定,宁可少获得绩效收入,而不愿做业务或者少做业务。可以说,风险第一的管理要求和文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基层一线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与客户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和忠诚度。

创新变革正负向激励不对等

创新变革蕴含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前,商业银行缺乏对创新变革的科学评价考核,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商业银行当前的评价考核体系中,针对创新变革取得成功和实现收益,没有明确的定性和量化评价考核办法,正向激励不足;同时,低风险容忍度背景下的风险损失,是一条“高压线”,惩戒力度很大,负向激励呈现刚性特征。总体来说,针对创新变革的正负向激励不对等,不利于商业银行形成创新氛围,缺乏从评价考核上对新生事物给予呵护和正确引导的机制,影响了银行员工对推进创新变革的热情。即使是有意创新变革者,也因害怕承担改革失败的责任,而秉持中庸之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此外,商业银行针对创新变革的合规与违规的界定不够清晰,损失责任认定和处罚也没有具体标准,对是否尽职免责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可操作的细则,也使部分员工片面地认为“成功了就是创新变革,失败了就是违规操作”、“创新变革与违规操作仅一步之遥”,这种标准的不清晰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常导致各业务条线、各层级机构对创新变革心存疑虑,缺乏创新变革的意愿和动力。

基层缺乏自主创新积极性

从理论上分析,基层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客户,创新变革的源泉来自于基层;而创新变革的支撑取决于管理层。通过自下而上的需求传导,经过必要的分析设计后,商业银行的创新变革还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从而使创新变革得到应用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创新变革尚未形成有效的上下联动,创新变革程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分支机构没有自行创新和使用新产品的权限,现行的审批流程也只允许办理总行规定的业务品种,缺乏自主创新的条件和积极性。商业银行总部开发推行的新产品,由于区域经济差别、客户需求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产品在基层银行难以推广,而客户有需求、风险可控制的一些新业务,囿于上级机构的制度规定,往往不能操作,导致错失了良机,丢失了市场。

创新变革缺乏制度支撑

虽然商业银行已经明确了创新变革的战略思路,但是缺乏确保创新运行的体系、构架和制度。全行范围内业务创新多样性、综合性的要求与现行部门管理单一性、专业性之间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较多地考虑部门的职能定位,缺少从全行业务综合发展的角度看待创新变革。创新变革整合度低、协同效率差,部门为主的创新变革流程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使得功能相关的创新变革难以实现一体化管理,影响到不同创新变革的协同合力,导致商业银行整体创新变革的效率性与效益性不高。

推进创新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对推进创新变革的后续跟踪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针对发生的变化加以完善。针对重点创新变革项目的竞争力、实用性和适应性,缺乏全面的跟踪和评估,包括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自评估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行外评估,不能及时对创新变革的合法合规性进行鉴定。

创新变革监管限制多

当前,外部金融环境仍对商业银行推进创新变革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较差,商业银行一些创新业务品种的推出,还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撑。尤其是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实施较为严格的审批和事前审核制度,推进创新变革受到的限制较多。一定程度上,银行业创新变革遇到了外部制度瓶颈,缺乏创新路径指引,创新变革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商业银行自主创新变革有较大的外部监管阻力。

加快银行创新变革的路径

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突破的关键点是适度降低风险容忍度和确立尽职免责制度,而构建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突破的配套政策制度,也是支撑上述两个关键点,协同互促、共同推进创新变革走向深入的重要举措。

适度降低风险容忍度

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低到“降无可降”的极低水平,面临着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为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自身转型发展,要适度提高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加快优化信贷运行体制,压缩业务流程环节,改进尽职调查方式,完善授权管理,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维护。在经营市场风险的实践中,适当提高市场风险容忍度,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创新变革投资及交易类业务,扩大投资及交易业务收益的贡献度。要适当降低操作风险容忍度,在服务客户、设定流程的过程中更加人性化、贴近市场、增强适用性,为中高端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由同质化服务向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转变。

构建尽职免责制度

构建尽职免责制度是解决创新变革“不成功怎么办”的问题,解决创新变革正负向激励不对等的问题。一方面,确定“职”。“职”就是职务、岗位,“职”的确定要清晰、易考核、可量化,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规避风险而面面俱到。要兼顾政策制度在市场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要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要顺应市场需求潮流、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要真正实现收益。另一方面,确定“责”。“责”就是责任、要求,“责”的确定要客观公正、赏罚分明、正向宽容,要以公心、拓展市场和切实创新为出发点,要大度宽容,尽量不做负面评价,为商业银行中勇于创新改革者排除后顾之忧。

构建加快创新变革的配套制度

完善创新变革的组织架构及制度体系。完善商业银行“业务与产品创新管理委员会”原有职能,扩充成为“创新管理委员会”,并赋予产品、业务、服务、流程、管理及体制机制变革创新统领推广职能,扩充战略规划、产品营销、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成员单位,对全行各类重大创新变革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同时,只有组织架构并不能保证创新变革落到实处,完善的制度体系才是持续创新的保障。“创新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创新变革策略的制定外,还应负责制定全行的创新制度和政策,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各专业条线和各级机构在创新变革中的职责和职能。

完善创新变革的工作流程,做好上下联动。要按照最有利于价值创造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创新变革管理流程,遵循创新变革“需求采集―市场分析―创意设计―创新发动―验收评价―偏差纠正―全面推广”循环往复的科学流程。完善创新变革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市场分析、客户研究和基层调研,持续开展创新变革金点子、创新变革体验评价及同业创新变革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促进创新变革思路的产生和收集。创新变革的源泉来自于基层一线或实际经营过程中,而创新变革的支撑取决于管理层。通过自下而上的需求传导,经过必要的分析设计后,创新变革还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从而使创新得到推广,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要形成上下联动的创新变革,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经营管理新要求,形成创新变革的持续推动力。

完善创新变革的评价方法,建立事后评估制度。对于创新变革带来的成本和效益,要进行客观、综合和科学评价。一方面,创新变革评价体系是检验创新变革成效如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策划和实践创新变革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它使创新变革具有示范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另一方面,通过检验创新变革的成效,维持和延续创新变革的积极性,使创新变革获得持久的动力,从而不断激发各行、各部门和干部员工实践创新变革的积极性。建立创新变革的“事后评估”制度,针对重点创新变革项目及政策,组织行内有关部门开展自评估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评估,动态跟踪和改进创新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事后评估”结论作为创新变革项目或政策是否继续执行的重要依据,进而决定修正补充、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完善创新变革的考核机制,成立专项奖励基金。正确的创新变革考核导向能够引导各级机构更加注重创新变革的发起和实践,以考核制度来保证创新变革活动的开展和对创新变革贡献的激励,为勇于创新变革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创新变革奖励基金和创新变革成果奖,对创新变革中有重大贡献或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机构和创新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变革能力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

结合尽职免责制度,成立风险补偿基金。按照原有的模式,一旦创新变革出现风险,在确认风险责任和做出惩罚决定时,可能就出现赔偿责任与自身收益不匹配的问题。根据尽职免责制度的规定,形成损失或出现潜在风险,已经造成或可能形成损失的,可按照损失形成原因分为减免责任和违规责任处理。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励创新变革,对于减免责任可以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形成尽职可免赔制度的“蓄水池”,适度减少创新变革人员的赔偿压力。风险补偿准备金提取的来源,可由风险损失责任人绩效工资留成以及所在机构薪资总额提取等构成。

提升创新变革的技术含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商业银行一直推行“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在实施未来创新变革的过程中,要立足商业银行信息科技优势,针对不同类型机构建立自动化的创新变革信息采集、创意设计、发动立项、验收评价、优化完善平台,从而实施高质量的、不可复制模仿的、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含量创新变革。创新变革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只有着力打造具有创造力、生产力、战斗力的创新变革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拥有持续创新变革的能力。要加快培养或引进适宜的创新变革人才,高度重视创新变革人员的跨专业培训、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使他们具有持久的创新变革能力,适应全行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重新思考 下一篇:E城:伊斯法罕―从A数到Z:我心仪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