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供货商监管工作方案

时间:2022-08-04 12:59:44

工商局供货商监管工作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从源头上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全面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监管,按照省、市局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区食品市场经营状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工商分局关于加强对全区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关口前移、依法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总抓手及数字工商网络监管优势,重点加大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力度,有效掌握食品源头和流向,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动态、立体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网络,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瞻性、防范性和有效性,为维护广大群众食品消费安全,营造和谐健康消费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内容

工商所对全区食品批发业户开展调查摸底,在准确掌握其经营资质状况、所经营食品的种类、品牌等信息基础上,按照备案登记内容,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建立书式档案,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到市局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电子化长效监管,从而达到监管关口前移,净化市场源头,建立起对食品从批发到零售环节的长效监管机制的目的。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各工商所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底,有效掌握食品批发业户基础资料。为保障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各工商所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根据市局统一设计的《食品经营业户供货商情况调查表》(附件1),统一对辖区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名称、类型、经营地址、法人代表或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并形成电子表格统一上报分局消保科进行汇总。

(二)梳理调查摸底信息,实施批发业户属地管辖。分局消保科对上报的食品批发业户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后,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将食品批发业户重新进行分配,交由批发业户所在地工商所按照市局设计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备案登记表》(附件2)重点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经营食品的种类、仓储地点等信息进行详细的督查核实。

(三)建立健全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档案。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是流通环节食品的主要供货来源,其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批发食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决定着我市食品安全质量的整体水平。各工商所要在调查摸底信息的基础上,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其开展一次全面的督查核实工作,详细摸清其主体资格、经营食品种类、品牌、仓储地点等信息,并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按照厂家直销、品牌、综合批发、外来批发、连锁配送五种类型,结合《国务院特别规定》及省局《四制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档案。监管档案的主要内容:(1)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合法有效的主体资格证明:主要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厂家直销的还需提供生产许可证、所商品的资格证明(总、总经销证书)等复印件;(2)其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姓名、免冠照片、健康证复印件等材料;(3)详细的仓储地点材料;(4)通过流动送货车送货上门的,需提交流动送货车行驶证复印件;(5)工商人员的日常巡查笔录及专项检查笔录。以上提供的材料复印件均需由提供者加盖公章或签字按手印。

监管档案建立后,各工商所需将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市局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软件,建立起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电子监管档案。工商所对已经备案登记的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可以向其发放《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备案登记卡》(附件3),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可持此证明复印加盖公章后对零售业户进行食品配送,证明其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一经备案则无需再在其他工商所进行备案。对流动送货车各分县局要结合各自情况,积极创新、认真做好监管工作,严禁出现无照经营及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四)食品批发业户数据库的录入及查询。为确保食品批发商业户信息准确及时录入,我们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更新,谁检查、谁告知”的原则进行数据库的录入和日常更新。即根据食品批发业户的所在地,由辖区工商所片区监管人员负责其监管片区内批发业户的录入和更新工作,对于未进行备案登记的食品业户,由开展检查工作的人员告知该业户所在地辖区工商所进行录入和更新。对外来送货车,由最先检查发现的工商所进行备案登记和录入,其它工商所不再重复登记和录入。食品批发业户数据库将按照国家实施市场准入的28类进行分类管理,分别为:1.粮食加工制品;2.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3.水产制品;4.水果制品;5.豆制品;6.蛋制品;7.蜂产品;8.糖果制品;9.茶叶;10.可可及焙烤咖啡制品;11.蔬菜制品;12.烘炒食品及坚果制品;13.淀粉及淀粉制品;14.糕点;15.肉制品;16.乳制品;17.食糖;18.罐头;19.速冻食品;20.方便食品;21.膨化食品及油炸小食品;22.饼干;23.饮料;24.冷冻饮品;25.调味品;26.酒类;27.特殊膳食食品;28.其它食品。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录入的时候,要针对批发业户经营食品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分别归类,以便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查询,为实现食品业户分类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三、工作步骤

加强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工作,是进一步关口前移,实施源头监管的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分步骤落实实施,分为调查摸底、分类建档与检查验收三个阶段。

(一)调查摸底阶段(5月)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备案登记工作内容,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对辖区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名称、类型、经营地址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与汇总梳理,为下一步档案建立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分类建档阶段(6-7月)各工商所要充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供货商、批发业户的不同经营类型,结合备案登记内容,分类建立书式监管档案,6月底之前,书式档案建立完毕。7月份集中将书式档案内容输入市局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软件,建立电子监管档案。各工商所7月25日前要将整体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上报分局。

(三)检查验收阶段(8月)为全面强化对各单位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工作的综合考评,8月份局将通过听取工作汇报、现场实地查看、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分局将及时对检查验收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各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为保证“加强对全区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工作的顺利贯彻实施,分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督导和检查验收工作。

(二)认真扎实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对食品源头监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是否扎实到位是关键环节。如果调查摸底工作开展不到位,基础信息掌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指挥失误,工作偏离方向,给整体工作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各单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工作,准确掌握食品批发业户的基础信息,并同时做好对零售业户落实四制的进一步规范,对流动食品业户要继续抓好“实名登记制”等四制措施落实,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业户四制档案,档案内容按照市局《关于建立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工作档案及上报档案材料的通知》的要求落实,为电子录入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对供货商、批发业户的源头监管工作是一项新的监管措施。各工商所要采取发放宣传材料、到村入户讲解等方式向广大食品业户积极宣传开展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让食品业户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工商部门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报道食品监管工作成效,并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树立执法权威。

(四)制定有效措施,确保食品源头监管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要加强对食品业户特别是批发业户的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对其主体资格、经营食品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同时要不定期对供货商、批发业户的食品质量状况进行抽检,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对其实行跟踪监管。二是强化食品经营业户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强对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的监管是进一步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途径和过程,要通过此项工作开展,积极引导广大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国务院《特别规定》、省局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等规定,坚持做到业户自律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经营者对提供的监管档案材料也要及时更新并妥善保存,使自身经营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养成习惯。三是严格市场开办者的责任。在大型食品批发市场要强化市场开办者责任,要求其对入场经营者要严格把关,积极辅助工商部门做好监管档案建立工作,并加强信息沟通,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实施长效监管。对经营信誉较好的供货商、批发业户工商部门要积极指导其规范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并予以通报表彰;对经营行为不规范或存在其他违法经营行为的,工商部门要分别不同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或严厉查处,形成对食品供货商、监管业户的长效监管机制,使辖区食品批发经营行为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维护良好的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五是做好工作总结与信息报送工作。对在开展备案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各单位要及时总结,积极制定相应措施予以有效解决。同时要对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整理上报,分局将通过召开食品供货商、批发业户监管工作现场会、总结调度会及分析讨论会等形式,对好的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区予以推广。

上一篇:工商局四项制度建设方案 下一篇:工商局加强骨干企业发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