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与“拾柴”等

时间:2022-08-03 10:56:18

每年,各地领导班子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调整,因此,一批“新官”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多数干部群众都主张“新官”上任就应该“烧火”,说这才像个“开拓型”干部。

如果“新官”是从本单位、本部门提拔起来的,对那里的情况都比较清楚,心中早就有了工作思路或突破口,这些“新官”上任后,“有的放矢”地烧上几把火,闯劲大,锐气足,敢想、敢说、敢干。像这样的“火”,十分可取。假如是“人生地不熟”的“新官”,笔者认为还是先“拾柴”后“烧火”为好。

因为这类“新官”对所在单位的情况,认识上往往还处在一个模糊、朦胧的阶段,如果操之过急,急于“烧火”,往往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既会“烧毁”工作、“烧伤”同志,又会“烧掉”自己的威信。

“新官”上任后,要先去“拾柴”。首先,要做到“四勤”:嘴勤,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腿勤,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手勤,以身作则,多干实事好事;脑勤,结合实际,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其次,要做到“五知”:知晓单位所处的环境,知晓职工群众的需求,知晓单位干部职工的素质水平,知晓单位存在的问题症结,知晓单位科学发展的前景等。

把这些“柴”备好后,再思考如何“烧火”。这样才能选准突破口,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官”上任后,要把“开拓”和“探索”建立在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有胆”,又要“有识”,将“勇于”与“善于”结合起来。假如一个“新官”上任之后,暮气沉沉,说“橡皮话”,表原则态,一步三狐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连“火星子”也没有的“新官”,职工群众不会满意。因此,“新官”不仅要烧“三把火”,而且还要有将“三把火”烧好,烧到点子上、烧出水平来的能力。

养成节约的习惯

杨治邦

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一间机关办公室,每天晚上都亮着灯。过路人说:“这个干部真辛苦,晚上还要加班。”有好事者说:“咱们去看看。”一看,里面根本没有人。原来有人忘记关灯了。

与忘性大不同,有一些浪费是与“身份”相关的。据报载,某市公务员人均用电量是该市市民的19倍。那么,如何养成节约的习惯呢?

要把节约习惯的养成当作“道德资本”的积累,同时,要有毅力、有恒心。应从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做起,严格约束自己,并持久地、有目的地去做,而不是只有两三天的热情。

节约习惯的养成在于相互影响、形成风气。良好的习惯行为是有感染力的。比如,有一个工人做了一个“百宝箱”,用于收集别人扔掉的螺丝钉之类。开始,只是他一个人捡,不久,大家都跟着他捡。之后,凡是掉在地上有用的零件,马上就有人捡起来。

越早养成节约的习惯越好。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有些不良习惯无妨大碍,稍加注意即可。而有些不良习惯却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如奢侈的习惯,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产生腐败与堕落的根源。

由于积习难改,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也需要下“猛药”,需要制度作保证。这样,我们就能较快地养成节约的习惯,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者。

到一线寻秘方

衡 平

现在,许多企业都高薪聘请安全专家为企业的安全监管及隐患治理“把脉开方”,职工对这种安全隐患治理“问计于专家”的做法拍手叫好。毕竟,专家学识渊博。但是,笔者认为,安全隐患治理不仅要问计于专家,还要广开言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吸收一线职工的智慧。因为基层一线职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生产流程,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执行者、隐患排查治理的落实者。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治理隐患,很有发言权。

也许有人认为,基层一线职工的想法没有专家那样精辟、科学、全面。然而,基层一线职工熟悉企业的一草一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而他们的发展思路也许更现实、更有操作性。

鉴于此,笔者建议各企业不妨带上专家,到施工现场“望、闻、问、切”巧“会诊”。“开出”全面治理安全隐患的“良方”。各企业应直接进入施工班组,遍寻一线秘方,进一步建立健全无空当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无缝隙安全生产责任链条、无懈怠安全生产推进机制,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形成、措施在一线落实,最终研制出真正管用的“灵丹妙药”,为企业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上一篇:养生更要养心 下一篇:家有宝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