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反转”谜

时间:2022-08-03 05:33:00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的财政工作一直烙着鲜明的“三农”特色。

每年的夏粮丰收大战牵挂着全球的心,金融危机和大旱下的今年更为严重。但现实却让上下松了一口气。

单玉凤是河南浚县黎阳镇后毛村的村民,她的家离大街就几步路,三层小楼房,粉刷得很漂亮,窗明几净,充满了农家生活气息。她家里种了四亩地。

尽管算不上大户,但今年的夏粮她家还是大丰收,“平均每亩在1000斤左右,四亩地的粮食留一半家里吃,卖一半。”单玉凤一边跟记者交谈,一边拿出西瓜让记者品尝,“今年遇到了特别大的干旱,但村里有井,收成还好,基本上没受大的影响。卖的粮食不多,每斤价格在9毛多,但国家有补贴,种田还是能补贴家用”。

与我们同行的后毛村会计郜德臣满脸黝黑、精神矍铄,“今年大旱期间,上级政府给我们村5000多块,我们买了一台变压器,解决了从井里抽水的问题,大旱对我们村的影响就不大了”。

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夏粮大丰收?记者有些不理解。但采访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

2008年,河南夏粮总产量实现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并首次突破600亿斤,达到612亿斤;2009年,河南遭遇百年大旱,但夏粮总产量仍达到613亿斤,大旱之年小麦产量不降反升,比去年增产1亿斤。

夏粮减收到增收的反转,似乎是个谜。

井・渠・水

对这个谜,最直接、最正式的答案是,“面对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闻灾而动、及时决策,组织全省上下和社会各方面迅速投入抗旱斗争,规模空前、力度空前,保证了夏粮大旱之年夺丰收”。

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一个财政人,浚县财政局副局长李善忠对这个答案还不太满足,“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夏粮大丰收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迅速打了井与进行了沟渠的疏浚,保证了小麦的灌溉”。

对这一点,滑县水务局纪检书记杨玉琴有深刻的体会,“今年省财政有12.5亿元的抗旱资金,落实到我们县是2392万元,我们主要是进行了河道清淤、修建水库的工作,我们打了227口井,一口井能管50亩左右的麦地灌溉,这样我们就能缓解1万多亩地的旱情”。

“我们财政的应急机制主要体现在资金的保障方面。灾害面前,资金必须迅速到位。按照程序来,一般得七天到位。但我们对抗旱资金,采取特事特办:一般是先预付出去,或者先付出去再补手续。”浚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徐宏伟告诉记者。

“为了落实这笔抗旱资金,我们是下了大功夫的,财政所的所有人员都下乡,帮助农户打井或者疏通渠道,大家都特别辛苦。”滑县桑村乡财政所所长李玖根十分感慨。

打井、修渠,让大旱之中的小麦饱饮甘霖。但对于并不富裕的河南财政而言,筹措12.5亿元,实属不易。

事实上,这12.5亿元是省财政厅“想方设法筹措”来的:3亿是提前下拨中央的小农水补助资金;其次,将88亿元的国债资金中的7亿用于抗旱资金;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1.6亿元,也用于抗旱资金;其余的还有部分用于水土保持的资金,也整合到抗旱资金里。

千方百计筹措12.5亿元的抗旱资金,充分说明河南并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2.5亿元――打井、疏通渠道――保证了夏粮的灌溉――夏粮大丰收。这或许就是大旱年“夏粮大丰收”的一个谜底吧?!

技・合・补

但对这个答案,李善忠不满足。

“毫无疑问,抗旱资金对抗旱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更根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现代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种子、肥料等农业保障条件提高了。”李善忠做了一番思考。

这一点,无疑是有现实依据的,单玉凤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种子要比以前更好,更能抗旱。”据介绍,近年来,河南培育了一大批良种,而且实现了8次更新换代。目前,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5%以上。

河南财政自2001年设立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以来,省级累计筹措17.2亿元,重点支持优质农产品、畜产品和林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2009年,省财政筹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支持优质高效粮食、油脂和畜牧业发展。

除此之外,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农村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的副调研员李之银对“夏粮大丰收”之谜的解剖则有着独特的理论思考:河南农村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让农民有了更强大的抗旱屏障。

“农业专业合作社,代表着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不久,我去焦作武陟县调研,他们搞得有声有色。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农用地用途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原则,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流转土地,通过合作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提高了耕地产出。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有效使用面积。在我看来,这也是农民抵抗旱灾等各种风险的最有效的屏障”。

事实上,河南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目前,河南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7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已有10万人,成员出资总额已达138.3亿元。

单玉凤对“夏粮大丰收”的原因看法很直接:“政府给我们减免了那么多税费,又补贴了那么多,咱能不努力干好活,保证丰收么”?

据了解,2005年,河南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2008年全省农民得到的强农惠农补贴总额达到100.5亿元。

针对今年的特大干旱,全省提前将77.8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落实到位;良种补贴今年起覆盖全部田块,达14.93亿元,较去年增加5.6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达6.3亿元,较去年增加3亿元,并提前启动近3个月,补贴品目基本覆盖农业生产机械。

“粮食够自己吃,还能赚钱,积极性咋能不高哩?”单玉凤反问记者。

上一篇:财企再“优化” 下一篇:改革“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