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3 02:45:00

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探讨药物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给予局部注射维生素B1和B12封闭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封闭疗法;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59-01

三叉神经是指第5对脑神经,是人体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三叉神经是由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支汇合而成,支配着面部的感觉以及咀嚼肌的收缩运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的面部疼痛,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我院采用局部注射药物封闭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给予局部注射维生素B1和B12封闭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卡马西平进行治疗。

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4岁至61岁,平均年龄(52.4±7.3)岁,根据疼痛波及范围分为眶上区疼痛3例,眶下至上颌区疼痛12例,下颌骨、颏孔区疼痛25例,眼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区域广泛性疼痛3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2岁至62岁,平均年龄(51.6±8.2)岁,其中眶上区疼痛5例,眶下至上颌区疼痛11例,下颌骨、颏孔区疼痛24例,眼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区域广泛性疼痛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部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局部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2%利多卡因2ml对引发疼痛的神经干进行封闭[2]。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确定疼痛源选择封闭部位,眶上区疼痛者封闭眶上孔,眶下至上颌区疼痛者封闭眶下孔及上颌结节,下颌骨、颏孔区疼痛者封闭下颌孔及颏孔区,眼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区域广泛性疼痛者封闭眶下孔及下颌孔。注射1次后间隔两日在进行下一次注射,连续注射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进行治疗。初始剂量每次100mg,每日2次,第二天起逐渐增加剂量直至最佳疗效,每日增加100mg,最大剂量为每日800mg,分3至4次服用。服药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按下列标准[3]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不需继续治疗;有效:临床症状缓解,但仍需继续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记录两组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如下: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经计算,X2=5.7673,P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一般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疾病,免疫因素参与下的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在中枢因素作用下三叉神经脊束核的抑制作用受到损害,在血液中的生化物质的作用下,引起三叉神经疼痛。

B族维生素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代谢反应。使用B族维生素进行药物封闭治疗,发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系统完整性的作用。研究发现[4]使用B族维生素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比近期疗效还要理想。我院使用该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期间未见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东飞.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103-104.

[2] 孙三存,李宏增.局部药物维生素B1和B12封闭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5 例临床分析[J].科学时代,2009,41(1):92-93.

[3] 匡世军,郑有华,张志光,苏凯.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5):290-291.

[4] 李升,徐志辉,杨明华.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19-122.

上一篇: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术中效果观察 下一篇:宫颈糜烂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