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简单认识

时间:2022-08-03 02:38:11

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简单认识

摘要: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尽管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现象,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各事业单位无法顾及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的任务,也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事业单位;问题;解决方案

一、我国事业单位现存的一些问题

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性目的,由各级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或公民个人出资以及上述法人和自然人的某种合资形式依法举办的、依法自主运作,独立的承接民事责任,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简单地说,可以从两个关键词来把握事业单位这一概念,即社会公益性和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公益性目的而存在的独立法人。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些事业单位可能是以经营为目的的,也可能不能独立自主的运作,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着许多甚至是相当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事业单位的界定不清晰。正如前面所说的,有些事业单位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它们从事经济活动,与市场上的企业无本质区别,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就被界定为市场化的营利型组织。而又有一些事业单位不能独立运作,它们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甚至有些地方的政府对一些事业单位的人事安排,管理方式,财政预算与支出进行直接的管理,这样很容易给人们一种事业单位就是政府机关下的附属机构的错觉。所以,事企不分和政企不分导致事业单位角色的混乱,从而很难使其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上,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职能划分不合理。中央政府对一些基础性社会事业的统一组织和协调职能明显不足,一些本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事业,特别是基础性社会事业,如义务教育、卫生防疫等,过分依靠地方政府,由于地方的财力差别较大,使得社会事业的发展差距也在拉大,造成一些公益性和外部性很强的社会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也导致不同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的不协调,造成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事业单位管理的条块分割。导致许多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分属不同层级政府并分属不同部门,带来了突出的低水平重复以及难以配合、协作等弊端。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事业单位,既没有政府部门的进入门槛,又没有企业的退出机制,在政府机构精简的过程中。它们接纳了很多被政府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了“次品收购站”,而人员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这就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又由于缺乏科学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事业单位被“人”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样情况下,它们无法顾及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的任务,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改革缺乏统一的规划,制度建设滞后。这一点从上文论述中也可以看出,针对事业单位进行的改革探索并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部署和规划的,而是基于社会事业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依靠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实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改革进展很不平衡,改革方式、内容、目标等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这种改革方式虽然可以调动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比如它无法确保各个部门和地方的改革都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难以避免部门和地方突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问题,也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无法解决长期形成的社会事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由于改革方式、做法各异,也无法实施统一、规范的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由于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对事业单位存在问题的改革是相当必要的:由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所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前提;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造成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重要原因,所以深化事业单位管理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责任,有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改革,能有效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解决方案

在明确事业单位现存的问题和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最重要是如何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的需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分类。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工程,不能简单地运用一刀切的办法进行处理,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在所有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管理。现有的分类方法是将事业单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辅助行政机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第二类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直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第三类是经营类事业单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为市场提供中介服务。三类事业单位在工作范围上具有相互的独立性,在各自的领域履行各自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换个角度来说,将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之后,可以针对每一类别的事业单位拟定相应的改革方案,这也使得这些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对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上的改革。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它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以,事业单位要想发展,首先应严格人员进入标准,提高人员进入的门槛儿。拓展招聘渠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全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内通过考任、选任、委任、聘任等方式选拔优秀的、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人职,建立健全职位分类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奖赏与惩罚,奖赏工作突出者,对在绩效评估中不合格的职工进行包括辞退等手段在内的惩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励职工努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通过对在绩效评估中表现不佳的职工的辞退,可以改善机构臃肿的现象。

明确政府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起到的作用。事业单位是改革的对象,而政府才是改革的主体,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在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自己将要发挥的作用和起到的功能。政府的作用是一个裁判,一个引导者,而不能成为一个利益相关者。如果政府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与自己利害攸关,则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设计和目标模式的选择。这就要求政府的职能不“越位”,不“错位”,不对事业单位进行过多的干预,保持其必要的自主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础优先、门类齐全、区域均衡、体现公平的公益服务体系,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通过改革,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岗位等进行科学整合,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社会、单位用人转变。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法制化、科学化。”清楚了改革的目标,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努力的方向。但这还是不够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明确改革目标和方向后,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做好各项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的配套、协调,组织好改革试点,及时完善方案。各级政府也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制定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促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