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策略

时间:2022-08-03 11:23:16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策略

〔关键词〕 校园文化;作用;基础设

施;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19―01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多元文化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与继承,克服思想上的模糊性和行为上的盲从性。

2.规范作用。由校园文化产生的教育情景即精神氛围,对每个成员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形成了特定评价系统与标准,促使每个成员据此调整与规范自己的行为。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量、精神纽带。它把广大师生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唤起和激发每个成员对学校的诚挚感情,使分散的个体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力量,使学校成员珍惜学校的荣誉,关心学校的发展, 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

4.辐射作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文化影响力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为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并使学校的社会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5.互补作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6.发展作用。学校从来就是汇集、传递、创造文化的主要场所,它不但能够及时反映时代的文化,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丰富、发展社会文化,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校园文化的创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抓好宣传阵地,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很好的德育功能。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学风的形成。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育化的功效。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民主意识的滋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学校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上一篇:写作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指导帮扶年轻教师 促进幼儿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