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3 11:10:09

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六大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的提出,为各地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不可避免的出现地区经济差异。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SPSS对各地区的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结论,并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等建议,为各地区的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SPSS;经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维方差分析;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50-03

辽宁省委政府提出了以大连为龙头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放和开发,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突破辽西北发展三个战略,为辽宁省各地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配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开放两个机遇,各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由于区域资源、产业政策、发展环境等原因,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和分析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了解区域经济演变趋势,优化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妥善处理城市之间的竞争与整合的关系。

目前从国家层面研究市、县级区域经济的比较多,研究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比较少,尤其是对于辽宁省,旅游和海洋方面已经有相关研究,但是还没有对辽宁各地区全面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指标概念上不统一,选用的变量、建立的模型以及主要的量化方法不同。国外研究中主要使用的量化方法有方差分析[1]、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2]、尺度分析[3]和回归模型分析[4]等。国内研究总体上是定性分析比较多,而在定量评价中使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5]、主成分分析法[6~7]、因子分析法[8~11]和偏离―份额分析[9]等方法。

本文以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一维方差检验,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评价方法[10]

1.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作为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众多可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少数不可观测的潜变量,目的在于揭示观测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尽可能保存原有资料信息的前提下,用较少的维度去表示原来的数据结构,简化数据,发现数据的规律或本质。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按其方法可以分为系统聚类和动态聚类。本文选择的是动态聚类,它的基本思想是:起初按照一定方法选取一批聚类中心,让样品向最近的聚心凝聚,形成初始分类,然后按最近距离则不断修改不合理的分类,直至合理为止。

3.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对同一现象进行重复试验或观测所得的不同样本数据之间的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1)完全由于偶然的或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造成的差异,称为随机变差或组内变差。(2)由于某些因素的不同水平或不同位级所造成的差异,称为效应变差或组间变差。

二、指标选择

经济发展的评价是多方面的,选用的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依据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参考一些相关成果,筛选出以下13个指标[6~8,11]。共建立三个准则层:经济发展,信息来源和人民生活。经济发展选取指标:1生产总值(亿元)6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9工业增加值(亿元);信息来源选取指标:2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4工业实收资本(亿元)5邮电业务总量(万元)7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人)10普通高校人数(人)11建筑绿化面积(公顷)12建筑实收成本(千元);人民生活选取指标:13农村家庭纯收入(元)3城市可支配平均收入(元)。用来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辽宁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结果。以13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首先由变量共同度表分析显示,各个变量的共同度都比较大,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效果是显著的。

在未进行因子旋转之前,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3.858%,但是两个因子的贡献率差异过大,第一个因子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为84.854%,第二个为9.005%,致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并不突出,因此,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是很有必要的。旋转后第一个因子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为60.804%,第二个为33.054%。

因子分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二主因子主要由变量城市可支配平均收入和农村家庭纯收入决定,它们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39,0.893。可以将其命名为人民生活因子;第一主因子则由其余变量决定,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观测值可以计算出各个观测量的因子得分:

F1=0.078x1+0.160x2+…+0.077x12-0.198x13

F2=0.045x1-0.077x2+…+0.045x12+0.419x13

综合评价函数F是个综合因子F1、F2的线性组合,即综合得分公式为F=aiFi(n为公因子的个数),ai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综合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强,各地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2所示):

表3 地区隶属类表

2.聚类分析结果。以F1、F2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快速聚类法,找出不同地级市的类型异同。由表3可以看出,沈阳和大连为辽宁省内经济发达地区,鞍山、盘锦、营口、抚顺、本溪、锦州、辽阳为较发达地区,丹东、葫芦岛、铁岭、朝阳、阜新为欠发达地区。

3.方差分析结论。以因子分析中各地区在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值F1和F2以及聚类分析的类别Q1为变量,用LSD和Dunnett方法进行方差分析,结论(如表4所示)。

表4多重比较检验

注:表中A,B,C代表的差异程度依次降低。

从表中可以看出,类别1和2相对于因子1差异很大,类别1和3相对于因子2差异很大。说明2类地区虽在类别上仅此于1类地区,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的很远,而人民生活水平倒很相当;1类地区和3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虽不如1类和2类地区的差距大,但人民生活水平相差甚远。

四、结论及建议

(一)影响地区经济差异的因素

1.区位因素的影响。沈阳和大连为辽宁省经济发达地区,毋庸置疑。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而大连则靠近日本和韩国,拥有较大的国际客源市场,由于其环境宜居的特点,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外向型很明显。它们均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7],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鞍山、辽阳、营口、盘锦等属于沈阳和大连的连接地带,沈阳和大连的卓越发展会对它们产生很大的经济辐射力。而朝阳、阜新、丹东、葫芦岛等地的区位条件则不如前两类地区,所得到的经济辐射小。

2.支柱产业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很强,是由它的支柱产业作支撑。虽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但是产业结构不一样,形成的影响也不一样。沈阳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之都,以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作为支柱产业。大连则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鞍山以工业、鞍钢作为支柱产业,盘锦则以农产品和湿地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等。阜新因其煤炭支柱产业衰减,在2001年还被评为资源枯竭城市,目前经济实力还很弱。

(二)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状况,设计主打路线。如抚顺、鞍山、丹东、阜新等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应着重开发;大连、盘锦、辽阳一带应贯穿熔铸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提升休闲环境和文化品位,开发旅游资源,加深游客对休闲旅游的满意度;铁岭则应着重农产品培育;葫芦岛则应积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加大发展进程。

2.沿海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把大连、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锦州等沿海经济带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聚集带,建设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和谐宜居的新城区,有助于促进辽宁全面振兴,还可以带动东北地区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也为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竞争打下战略基础,达到以港兴市的目的。

3.优化产业结构。一座有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不仅要孕育新的产品,而且要孕育新的生产过程[11]。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是寻求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4.构造人才聚集环境。参与区域竞争,人才是关键,即要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稳住人才[11]。主要措施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教育投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各地区可以利用当前就业问题难解决的局势,把挑战变为机遇,创造就业机会,广泛招纳有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Kozak M.,Rimmington M.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J].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9,(18):273-283.

[2]Gooroochurn N,Sugiyarto G.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J].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6.

[3]Lee C.,Var T.,Blaine T.W.Determinants of Inbound Tourists Expenditur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3):527-542.

[4]Wang,Kuo-Liang Wu Chung-Shu(2000) A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South East Asian Region [C].

Eleventh Annual East Asian Seminar on Economics: Trade in Services,June 22-24,2000,Seoul,Korea.

[5]廖远涛,顾朝林,林柄耀.新城市竞争力模型:层次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4,(1):39-42.

[6]陈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9-32.

[7]赵亮.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5).

[8]王雪.基于SPSS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12-13.

[9]史春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J].人文地理, 2006,(3):55-61.

[10]郝黎仁,樊元.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75-280.

[11]刘明皓.县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测评与区域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4):55-61.

上一篇:中部崛起过程中政策矛盾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郑州市“蚁族”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