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州市“蚁族”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25 10:20:20

关于郑州市“蚁族”问题的思考

摘要:“蚁族”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等特征,“蚁族”生存艰难却又充满梦想。结合郑州市“蚁族”的实际情况剖析“蚁族”生存艰难的原因,提出政府和社区应当负担起更多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蚁族;弱势;群居;公共租赁房;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59-02

一、蚁族”的含义及其特征

“蚁族”是人们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一个形象称谓,已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蚁族”大部分属于“80后”,大学毕业后没有稳定工作,并且收入很低,聚居在城中村或者城乡接合部。“蚁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为具有蚂蚁般的特征――“弱小又顽强”所以被称为“蚁族”。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他们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受过高等教育,处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状态,他们生活困难但却始终坚守着梦想,一边憧憬一边努力奋斗,希望为自己的青春寻找一处安放之地。

二、郑州市“蚁族”基本情况

郑州市目前有超过1/3的流动人口可列入“蚁族”群体。郑州市“蚁族”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环以北,庙李、陈寨、柳林、刘庄、杨君刘、马李庄等城乡接合部或城中村是“蚁族”聚居的集中区域。南部主要集中在孙八寨、代庄、五里堡;城西主要分布在五龙口、冉屯等区域,典型的城中村大铺、小铺、关虎屯、枣庄、徐寨、东韩寨、西韩寨等也多有“蚁族”聚居,其中关虎屯一带近年逐渐演变为都市繁华圈,“蚁族”群体正呈现纷纷外迁趋势。

郑州市“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医疗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很多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

郑州市“蚁族”主要住在城中村,街道非常狭窄、居住空间狭小、环境嘈杂、肮脏,小餐馆、小发廊、小诊所、小网吧通常是无照经营的低档场所,但是这里房租低廉、生活成本较低以及较为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蚁族”聚居。

郑州市“蚁族”的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蚁族”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他们当中50%以上来自农村,20%多来自县级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剖析郑州市“蚁族”生存条件恶劣的原因

1.“蚁族”过分看重尊严。“蚁族”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村或县城,家庭本身不富裕,他们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走进了昔日的象牙塔,无论是在乡亲父老还是儿时玩伴的眼中,他们已经不自觉地被划入了精英阶层的行列,按照他们的观念,他们应该是富有的。可是月入不足千元的待遇,让他们勉强维持在郑州基本的生活需求。曾经一位在郑州一家私企打工的大学毕业生向家里表达了自己想回到老家的愿望时,却被电话另一端的父亲怒斥为没有出息。大学生毕业后的最坏打算是留在省会城市,父母好不容易盼他们走出去,如果连省会城市也留不下,他们会觉得面子没地方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更让大学生觉得没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决心在城市“出人头地”,虽然工资水平低但是不愿回县城或农村工作,“蜗居”在城市成为“蚁族”。

2.蚁族聚居区房租低廉。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是“蚁族”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郑州市2008年提出三年之内要把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完毕,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房租也随之上升,流动人口必然向周边更偏远的地区迁移。另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相对便捷,生活成本相对低廉,开发建设速度比较快,就业、创业机会也相对较多,加之这些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势必在此形成聚居。

3.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电脑编程,但是回到老家农村连一个做农民的能力都没有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还比如政府推出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针对大学生征兵政策等,初衷是好的,但很多政策由于没有配套措施,往往浮于表面。很多大学生去当了村官,但是他们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考研加分,有的是暂时先找个工作随时准备跳槽,有的是为了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然后再去考公务员。

4.“蚁族”得不到他们应该享受的福利保险待遇。这些被称为“蚁族”的,主要是从事保险推销、广告营销、医疗器械销售、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大多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他们最大的困惑不是就业的艰难,也不是收入的微薄,而是没有社会保障。他们一般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可以“饥不择业”,但是没有社会保障却会使他们步履维艰,不敢生病,不敢失业,不敢生孩子,甚至将来年龄大了都是问题,他们将成为新的“4050”人员。就业困难和收入微薄可以部分地归因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可是缺乏社会保障,政府的管理是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的。

5.中国特殊的人情关系。“蚁族”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想进入权力机关或垄断行业。但当今时代,在这个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出身的穷人孩子的份。富二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继承父辈的权力和“人脉”关系,这种情况在“蚁族”身上却找不到影子。蚁族大部分出身农村,从小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大学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却被排除在权力机关和垄断行业之外。

6.就业形势的变化造成大学生滞留城市现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连续扩招,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下降。同时郑州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密集型产业”――高端服务业,郑州目前仍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限。蚁族是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甚至低于民工等文化层次低的群体,心里不平衡但是希望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针对郑州市蚁族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1.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校时要接受就业指导课,转变大学生“时代骄子”和好高骛远的心态。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有能力的大学生可以投身于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在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大中城市就业已经趋向饱和,大学生完全可以去西部去开拓一片新天地。同时政府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真正通过政策引导大学生去贫困落后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政府给蚁族群体建设公共租赁房。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形式,廉租房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的门槛又较高,面对高昂的房价和日益上涨的房租,刚刚毕业收入较低的“蚁族”群体成为住房保障政策的夹心层,无法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阳光。而由政府机构运作,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刚刚就业的年轻人和低收入人群出租的公共租赁房,能扩大住房保障体系的受益面,为那些怀揣梦想,事业却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安居的环境,让他们大体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应该成为保障性住房政策下一步重点开拓的领域。

3.高等教育要和市场接轨。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来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高校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4.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对“蚁族”的社会保障。对于“蚁族”聚居区,政府和社区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一是政府出资修建“蚁域”的基础设施,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同时避免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二是完善蚁族生活区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当地的文化和体育等活动设施,并增加政府投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人力资源部门可为“蚁族”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培训,提供心理辅导等。现在大学生争着考公务员、进大型国企,就是看好其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如果中小企业也同样具有吸引力,无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将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政府还应加大扶持中小非公企业发展的力度,鼓励青年人创业,这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

5.垄断行业进入机制更加合理透明。打破身份社会,打破权力社会,“蚁族”们才能有公平的机会进入像央企、政府、真正有竞争力的民企等就业单位。提高收入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只说提高收入,没有就业机会的公平,则可能只是一场水中月和梦中花。给中低收入者就业上的公平和机会均等,更为迫切和重要。只有打破权力阶层在就业等资源配置上的垄断和特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改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州蚁族:幸好还有梦想.河南商报[EB/OL].newpaper.省略/hnsb/html/2010-03/06/content_290050.htm,2010-03-06.

[3]王树岩.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难的观念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4]盛晓明.中国就业公平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王伟廉.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析乡村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