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思考

时间:2022-08-03 10:38:40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思考

【摘要】自皮亚杰开创发生认识论以来,就有许多问题引起争议,如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平衡化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新皮亚杰学派对旧有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该文着重介绍了卡米洛夫--史密斯为代表性的人物。

【关键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起源;平衡;新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是发展心理学上的丰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在当今儿童心理学领域,人们对皮亚杰的理论出现了一些争议。

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起源

说到认知结构,也可以叫做心理结构,就不得不提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所谓“发生认识论”,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知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1]那么我们就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皮亚杰强调认知结构来源于“运算”(广义上来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运算”不是狭隘的指儿童心理中的运算思维。儿童最早产生的是动作,然后这种会由早期的遗传性的动作发展为更高级的动作,这种高级动作是在实物上进行的,比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重量等。当动作发生内化后就成为了“运算”,因此可以夸张的说认知结构起源于“(动作)运算”。随着儿童由最初的遗传性的动作逐步发展形成更为复杂的动作,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然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不是像皮亚杰说的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导致的,而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被激活、提高,以及结构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在认知结构起源的问题上,笔者更赞同皮亚杰的观点。诚然,婴儿最初的动作图式是本能的驱使,是遗传的,但谁又能忽视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在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中就提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中,儿童是扮演着重要的过渡作用。[2]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皮亚杰并没有论述结构的具体组成成分及其基本内涵。而从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来看,他们也承认生物因素的重要,只不过观点差别在于,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来源于“动作运算”,而他们认为动作只是将已有的认知结构表现出来而已。

二、“日内瓦之谜”:平衡

平衡是皮亚杰儿童心理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这之前我们要先搞清同化和顺应,简单的说,同化就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是内容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而平衡就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的两种机能的平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遇到某种新的信息时,又由于这种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差距时,就会引起不平衡状态。这时儿童有三种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忽略;第二是同化;第三是顺应,其中前两种都不会引起认知结构质的变化。[3]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是在一个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的。

但同时,皮亚杰的这个理论也受到了后人的质疑,其中之一就是批评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一种适应,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的主观能当性。同时,后来新皮亚杰理论代表者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中的认知能力发展显然是需要不断建构起来的,但是实际上最近的研究发现,婴儿的一些认知能力(如因果关系、空间知识等)都是先天的,而这些认知能力仅仅需要依靠后来的动作技能的发展来表现出来。

面对以上两点争议,我们该如何看待呢?第一,在是否降低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是我们后来人对“适应”这个词语的理解太过狭隘。虽然这个定义是皮亚杰从生物领域引用过来的,但就不应该单纯的理解为个体发展完全依赖的是环境所施加的自然选择。其次“适应”一词可以在皮亚杰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中可以找到,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也在书中强调机体绝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自发的和整体性的活动。再者,皮亚杰的“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于现实相匹配的图式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调节认知结构,这难道不叫做主观能动性,只是这种调节是内隐的。而第二个关于卡米洛夫-史密斯的观点,则将在后面的段落具体讲到。

三、关于新皮亚杰学派----卡米洛夫--史密斯

在《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中,卡米洛夫--史密斯提出了“表征重述”这一核心概念。所谓表征重述,就是对心理表征再次进行表征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心理中的内隐信息逐渐变成心理的外显知识的过程。[4]卡米洛夫--史密斯把知识的表征划分为4个水平,它们分别是:内隐(I)、外显(E1)、外显(E2)、外显(E3)。首先,内隐知识水平的表征是不能被意识到的,是自然模式化的。其次,水平E1的表征可以被重述,同时出现一个认知系统以及被其他认知系统利用,但是要注意的是,此时虽然是外显地表征,但仍然不能被意识通达。水平E2则可以通达意识,但还不能用言语表达,而只有E3水平才可以。

而在关于水平之间过渡的发展机制上,卡米洛夫--史密斯则对皮亚杰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皮亚杰的平衡化过程理论认为,各个系统之间或者单个系统内部的矛盾(包括冲突、干扰等)是引起系统发展的动力。然而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变化可以在没有矛盾的条件下发生,即表征可以是系统稳定时发生。[5]针对关于卡米洛夫--史密斯的观点,在这比较疑问的是如果儿童心理内部没有不稳定、矛盾、斗争,那么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结语

在学习皮亚杰理论时,既要看到该理论的闪光点,又要看到其理论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而且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在现阶段,皮亚杰的理论只是说明了新认识的形成,却缺少了对排除机制的阐述;[6]以及儿童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还有就是关于“第五阶段”的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2]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英和.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1).

[4]卡米洛夫- 史密斯.超越模块:认知科学的发展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熊哲宏.儿童发展的“表征重述模型”是一种对皮亚杰理论的反叛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7).

[6]Jacques Von che,李其维.皮亚杰理论,新皮亚杰学派及其他------ Jacques Von che教授访谈录[J].心理科学,2000,04.

上一篇:解析低年级计算常见问题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