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开发物理实验的研究

时间:2022-08-03 09:53:23

就地取材开发物理实验的研究

收看过我国“太空授课”的学生,一定会对那些实验发出感叹:失重状态下的物理现象如此奇妙!太空实验肯定是精心设计的,但所用的材料多数是就地取材,如陀螺、饮用水、健身器材等,普通易得。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它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然而单一、被动的实验却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近几年,尝试让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物理实验,收效很好。

一、就地取材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物理课中大部分实验是讲解前人的实验过程,然后再重复已经成功的实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为严重的是始终用实验室内的规范器材进行实验,学生思想受到禁锢,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教学中除了利用物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之外,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研究物理问题,这样更加简便直观,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魅力,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纸锅烧水”实验,纸锅的制作就比较关键。有同学提议能否用塑料袋代替纸锅,我们不妨一试。塑料袋内装些水,一手高高掂起,一手拿打火机在袋下面点燃,袋子都烧黑了也不化、也不烂,水自然不会漏出。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高涨,老师再讲物理道理,效果非常好。

图1 塑料袋代替纸锅烧水

二、正确建立物理概念,化解教学难点

妙用乒乓球,化解“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将软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乒乓球上,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往容器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时系着乒乓球的线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竖直向上的。将容器倾斜,系乒乓球的线仍然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竖直向上的。向不同方向倾斜容器,会看到线总是竖直,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图2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实验

图3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实验

生活中悬浮很少见,如何让学生看到这种现象,更有利于区别漂浮呢?可以这样设计:在一透明饮料瓶中倒入适量酒精,再滴上几滴油,会看到油沉底,这时再倒入水,就会看到几滴油悬浮于液体之中。布置学生回家找器材自制,并进行比赛看谁的材料选取得巧,实验效果好,从而化解浮力教学中的难点。

三、如何就地取材

乒乓球、铅笔、玻璃、蜡烛、一次性纸杯、矿泉水瓶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物品,可以做很多探究实验。运用这种简单的材料来参与实验,取材容易,实验简单,效果明显,并且适合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既能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实,我们身上的许多地方也能进行实验,可身临其境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例如:在白炽灯下,我们用手做出不同的手势,灯光下酷似各种动物的影子,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力搓双手手变热,说明做功可改变物体内能;向手上哈气手变热,说明热传递可改变物体内能。

同一器材可做不同的物理实验。以矿泉水瓶为例,可做下列实验:

1.声音能传递能量

将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将瓶口一侧的剪开处用橡皮膜和透明胶带封成鼓面,瓶口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手拍打鼓面,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蜡烛火焰颤动甚至熄灭。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2.光的直线传播

将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点燃蚊香,用瓶尾一侧的矿泉水瓶罩住蚊香,瓶内充满烟雾,用激光手电筒照射,会清晰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

3.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将矿泉水瓶内装热水,拧紧瓶盖,再浇上冷水,由于瓶内水蒸气液化,瓶内气压降低,小于瓶外的大气压,矿泉水瓶就变瘪了。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4.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将矿泉水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的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因为只是乒乓球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并不上浮。若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乒乓球浮起。说明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产生的。

还可让学生进行许多探究实验:装水后扎孔看水射出远近可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用力使之变形可以研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抛出后落地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等。

教学中变“纸上谈兵”为学生就地取材亲自试验,可增进实验趣味性。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实验资源,一定能不断因陋就简的巧妙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进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把实验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有机化学原创试题例析 下一篇:小组型学习模式的成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