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学子的杯酒生活

时间:2022-08-03 07:55:21

牛津学子的杯酒生活

我曾经觉得牛津是“平静内敛”之地,但如今我慢慢体会到英国人共同的特点:外表平和优雅,内心装载着等待点燃的疯狂酒精。酒吧就是窖藏这些疯狂和激情,并把它们点燃的地方。

牛津的严苛面――考试必须披着学术袍!

黄河自述

我曾经买过一张很“牛津”的明信片――一个年轻的牛津学生穿着黑色长袍,骑着单车在古老的建筑中穿行,长袍上面的飘带随风飘起。

刚入校时,Examination School会给我们每人一本针对牛津考试的讲解手册。其中“着装”部分有厚厚的一章,具体到女生鞋跟形状、袜子颜色……大雪纷飞的一月,可怜我们女生还得穿着黑丝袜高跟鞋,一脚深一脚浅地去参加考试。我们班有个倒霉蛋儿因为没穿黑色袜子,被拒绝在考试教室门外。有一次考试,一位挪威同学问监考老师能否把学术袍脱掉,厚重的袍子影响他的发挥。可能是他对学术袍“不敬的描述”触怒了监考老师,监考老师面无表情地建议:“你把西装外套脱了,把学术袍直接穿在衬衣上。学术袍在考试期间是绝对不能脱掉的。”

牛津学子对学术袍的态度可谓爱恨交加。恨的是,学生不得不强迫自己遵循这些繁文缛节,通宵复习后,在去考场前还得仔细检查自己的穿戴是否出了差错;爱的是,大部分学生猎奇般地享受着这与众不同的传统,穿着像哈利•波特一样的袍子,有几分自豪地行走在牛津的石板街上,还会被过往行人邀请合影留念。

“牛津有不少上百年历史的小酒吧,旧旧的地板在过往的脚步下吱吱呀呀,木头桌子仿佛混合了一些笔墨的气息。其中最著名的Pub当属‘Eagle and Child’,《纳尼亚传奇》和《指环王》两位作者就曾在这间窄小的Pub中迸发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牛津圣约翰学院的一位学生甚至把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定成了:‘学院是否应当收购XX酒吧’……”

这是牛津大学学生黄河对牛津酒吧的描述。我想透过黄河的眼睛了解牛津校园的传统与文化。我们日常看到的刻板谨慎的“绅士”和不轻易与陌生人交谈的“淑女”,在等级森严、礼节繁复的大不列颠,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北京-伦敦,隔着7小时的时差,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相隔大洲大洋的我们顷刻如同近在咫尺。在黄河的白天、我的夜晚,英国人的面孔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赢未来 年轻人都有青春的叛逆,而英国人又是这样性格内敛甚至是自我压抑的民族,他们是怎么自我平衡的?

黄河 你说的“叛逆”这个词很准确。其实不少一起出国的同学都说自己变得“叛逆”了不少,还把在牛津留学的生活比作是“迟到的青春期”。的确,上课时我们是绝对勤奋的好学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靠咖啡支撑,大脑高速运转,在课堂上辩论发问,和各科教授过招。高强度的一周下来,我们更需要用一些极端激烈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而不单单是“补觉”。而牛津的酒吧就是一个宣泄自我的好场所。

赢未来 有很多学生迷恋酒吧吗?

黄河 学校附近所有酒吧每晚都人满为患,不少英国的同学宁可晚上写论文熬夜到次日凌晨3点,也不愿意放弃晚上9点、10点在酒吧开怀的时光。每个新学期初,我的信箱里都有一个活动日历(Term Calendar),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每天的娱乐活动, Pub Crawl算是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Pub Crawl就是串酒吧,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一晚上连续在多个酒吧喝酒。

赢未来 你在酒吧里看到的英国人和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黄河 在酒吧里,平素眼前的淑女、绅士会去掉一些伪装。有时,我真的会惊叹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伪绅士”、“伪淑女”!大家内心深处都会有些许的叛逆,同时在平衡周围的压力(包括学业、教条和秩序)时也会有茫然。酒吧这种有点沉醉的自由气氛,让我们丢下内心的包袱,放下平时强装的自信,痛快地迷惘和絮叨一回。相比梅洛红酒,两镑多一杯的黑啤酒更有点落魄的味道。透过这浓重的黑红色,你会发现一个更容易亲近的英国。

赢未来 “伪绅士”、“伪淑女”是怎么一回事呢?

黄河 这么说吧,英国人和美国人是很容易区分的。平时,英国同学很少有大幅度的动作,往往显得过分的彬彬有礼,不像美国同学经常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前两天去伦敦见了几个朋友,是我在美国公司实习时的同事。几个高高大大的男孩见到我都分别过来热情拥抱,大嗓门在安静的咖啡厅里格外响亮。但英国的同学仅仅和我握手,女生之间则轻轻贴一贴脸颊,身体没有更亲近的接触。这就是英式绅士淑女的礼仪。

但是,牛津周末的酒吧里是一派的疯狂和不羁。各个学院周五、周六都会组织主题酒会。我们会根据不同主题把自己打扮成吸血鬼、埃及艳后、007等角色。而女生们更愿意借这个机会,狠狠展示一下自己的风姿。在英国凄凄瑟瑟的夜风中,总能看到不少漂亮的女生穿着极短的裙子,脚蹬十多厘米高的细跟凉鞋,一派“我去酒吧我怕谁”的气势。压抑一周的我们,在学院酒吧中痛饮,伴着高分贝的音乐大吼大叫,俨然就是一群“伪绅士”、“伪淑女”。

赢未来 你也是酒吧里的“狂人”吗?感觉上你很文静沉稳啊。

黄河 我和你说个故事吧。有一次,我把在万圣节参加Pub的照片误发给了父母。照片中的我涂着极浓重的青色眼影,画着血红大嘴,发型是很朋克的鸟窝状,和一群同样打扮的女生们勾肩搭背。父母看了大跌眼镜,生怕自己的“乖乖女”误入歧途。听到他们在电话中的询问,我不禁心中窃笑,仿佛我心中那个坏孩子在委屈了很久之后,终于风光了一把。

赢未来 看来牛津学生在酒吧里真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黄河 正如Teenage Life里面唱的,“What did you learn at school today?That's what the teachers used to say。But they don't know,don't understand, do they?”穿着荧光黄吊带裙、质疑学习意义的我们,看上去和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好学生”形象格格不入。这种行头也仿佛是对英国绅士、淑女教育的讽刺和否定。或许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叛逆的小人儿,带着一点坏笑和不过分的坏心思,去审视我们平时所说的“规矩”和“正统”,狂放不羁地从条条框框里伸出头脚。事实上,正是牛津学生心里时而释放、时而压抑的叛逆和反抗,在不断平衡着这所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学校的传统和创新。

赢未来 你这段话讲得很深刻。但酒吧对你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宣泄娱乐的场所吗?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

黄河 其实,不少英国同学还把酒吧当成“学术讨论室”,在酒吧里汇集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我们三五成群,于酒吧小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聊天,或眯着微醉的眼睛讨论课程……“生物多样化”、“医疗改革”之类的话题喷薄而出。牛津有不少上百年历史的小酒吧,旧旧的地板在过往的脚步下吱吱呀呀,木头桌子也仿佛混合了一些笔墨的气息。最著名的Pub当属“Eagle and Child”,《纳尼亚传奇》和《指环王》两位作者就在这间窄小的Pub中形成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酒吧的自由气息形成了灵感,促成了创新。我们喜欢酒吧,或许是单纯贪恋啤酒那种微辣的味道,又或许是想从这两位作家身上获得启发吧。

赢未来 有人说“没有到过英国的酒吧,不算到过英国”。你看能不能这样说,“没有到过牛津酒吧,不算到过牛津”?

黄河 你这个提法我完全赞同。

赢未来 酒吧如此受欢迎,难道牛津就没有不去酒吧的“书呆子”吗?

黄河 牛津的学生都被认为非常用功甚至是“书呆子”,其实这些英国同学最怕被人看成“Nerd”。我一直很惊讶英国朋友们为一个Party付出的努力之多,为一次Pub Crawl付出的精力体力之大。像我刚才所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Pub,定期举行主题Party。我的几个英国朋友就靠这些Party生活。他们会专门开半个多小时的车购买派对上用的道具服装,花三四十镑买一套一辈子只穿一次的衣服。他们在酒吧里的疯狂举止,仿佛在证明着,他们仍然是活泼、激情四溢的年轻人。

赢未来 那酒吧是不是能起到一种团结各国学生的作用?毕竟牛津大学里有那么多外国学生。

黄河 在牛津酒吧,大多是不同种族的学生各自喝各自的酒,和自己圈子里的人交谈。即使和英国同学们一起喝酒聊天,也只是感觉他们比平时多敞开了一点点心扉,而不是全部。

有时候,我们会交流对各个国家留学生的看法,很多外国同学,包括美国、印度尼西亚或者一些欧洲学生都会觉得中国的学生们非常“exclusive”。而中国人又觉得英国人很排外,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其实这种“融入困难”,是双向的。

赢未来 我知道大不列颠是对优雅和严谨推崇备至的国度。牛津校园的酒吧狂欢现象会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黄河 刚来牛津时,我常看到周末半夜三更在马路上“引吭高歌”的醉醺醺的学生们,感到很是震惊。在报纸上常能看到学生酒后闹事,或是年轻女子宿醉酒吧外甚至冻死街头等新闻。在清晨课堂,也能看到不少宿醉的眼睛。在一些著名的酒吧外面,每晚都能看到整装待发的警察在巡逻。骑警则驻守在酒吧门口,谨防酒后冲突。

上一篇:只论金钱,难以服众 下一篇:袅袅闯荡职场记(十九)站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