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及速裁机制构建之浅见

时间:2022-08-03 04:23:44

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及速裁机制构建之浅见

随着我国各项社会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民事案件诉讼费用的大大降低,各类民事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所面临的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日益加重,于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显得尤为迫切。面对审判质量要求高、案件数量多的双重压力,依靠扩编增员既不是现实的选择,也不是司法改革的方向;依赖内部挖潜也不能从根本解决所面临的难题,且易形成干警超负荷工作的弊端。因此,如何简化诉讼程序,加快诉讼进程,成为各级法院积极探讨的问题。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提法也是因此应运而生的。

目前,繁简分流只是法院约定俗成的用语,但如何定义繁简分流,并无统一认识。当前各地法院的改革尝试实际上是把繁简分流作为法院管理措施来对待的,是审判管理工作的一道工序,而不是一个法律程序。各地法院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律先按简易程序立案,在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案情复杂、取证困难或其他原因,难以在3个月内审结的,从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由原承办法官作为主审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也有少数法院试行由审判庭庭长或准备法官先进行初步审查或庭前准备,根据案情或性质决定适用何种程序并分派法官。但是我国法律没有对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类型进行限定,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界限模糊,适用何种程序审理完全由法院或法官自行决定,而且任意性较大。如由于各地法院的工作量大小不同,存在部分基层法院对所有初审案件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或一律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极端现象,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本文拟综合各地法院对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探讨及实践,对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及速裁机制的构建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科学的划分案件繁简的标准。

案件繁简的标准在法律规定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一致的结论。因为各个案件本身的千差万别,划分案件的繁简程度,只能依据一条原则性而又尽量科学化的标准。结合各地司法实践,可将简单案件概括为"四不大、二明确"。即双方对事实分歧不大;需法院调查的工作量不大;对案件责任是谁争议不大;双方对立情绪和争议标的的金额不大;双方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和现状明确,无需以待证事实证明责任的承担;权利义务主体、争执焦点和法律政策规定明确。这样既没有拘泥于"三条件",又兼顾实际,在客观上拓展了适用简易程序的空间。从案件类型上,可具体为债务纠纷、变更抚养关系、增减抚育费等在审判实践中显得较为简单的案件,可规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均以简易程序审理;对于合同类型案件,可规定有书面合同、法律关系明确或者诉讼标的低于一定标准的适用简易程序;对于赔偿类案件,可规定损害事实基本清楚或请求赔偿额低于一定标准以简易程序审理;对于离婚案件,可将不涉及子女抚育及财产分割或虽涉及财产分割但财产明确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等等。至于具体适用标准,应该认为,标的额数额的大小、案件性质与案件难易程度之间并非必然等同,我们不能排除小标的案件中存在疑难复杂案件,看似简单的借款合同纠纷也可能比一般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还要复杂。但是比较可供参考的适用标准,标的额数额与案件性质无疑是与案件难易程度联系最紧密和最直接的,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例外而放弃对普遍规律的适用"。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当发现简单案件貌似简单,实为复杂,可及时将其调整适用普通程序。

二、至力于审判力量的最佳配置。

案件得以科学的繁简分流,只在客观上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最终实现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取向,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审判主体的法官。目前审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并不平衡,而审理繁简案件适用的两种程序显然有难易之分,在繁简案件大比例不对称的情况下,用少数水平较高的审判人员适用较难的审判方式审理较少的复杂案件,是配置有限审判力量的最佳选择。一方面,水平有待提高的审判人员从审理较简单的案件入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水平较高的审判人员集中精力,专攻疑难复杂案件,更有利于从深度和广度提高法院的审判水平。而且可偿试确定由有某种审判业务专长的法官主审某些案件的审判业务管理办法。实行法官专业化审案制度不仅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法官审案业务,用其所长,用尽其才,也有利于法官不断研究总结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好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解决当前司法改革亟需突破的法官素质问题创造条件。同时,为了使审判人员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审判水平得到相对平衡地发展,随着审判工作的发展,在配置审判人员的过程,也可以适时作出调整,即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简单案件的人员调整为审理复杂案件,避免审判人员和审判庭"跛足"发展。

三、审判权限可以更大限度下放。

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审判权限的下放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共识,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全国部分法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关于民事、经济案件审判方式改革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审判权限的下放作了较统一、规范的规定。"繁简分流"的推行为审判权限的下放增添了新的内容。根据《规定》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经过开庭审理,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调解书。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是非责任分明、合议庭意见一致的裁判,可以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法律文书。但应当由院长签发的除外"。就繁简分流后的案件而言,简单的案件绝大部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并由一名审判人员独任审判,从裁判结果而言,绝大部份调解结案极少数判决结案。鉴于此,审判权限的下放可以突破仅有调解书才由独任审判员签发的限制,即凡独任审判简单案件的审判人员均有权签发裁判文书,其余的依照《规定》由合议庭或审委会决定。从另一角度讲,就意味着大多数审判人员能对大多数民事案件行使独立审判权,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判效率,对于强化审判人员的责任心,锻炼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帮助庭长、院长从传统的大部份时间用于签发法律文书的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 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切实保证高效率上的高水平,在审判权限下放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庭长备阅法律文书制度。即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签发的调解书或判决书,应在发送当事人前三天,给庭长一份备阅。庭长发现调解书或判决书有重大错误或失误需要重新制作的,制发调解书或判决书的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重新制作调解书或判决书。

四、尽可能的简化审案过程。

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还体现于对简易程序的案件要尽可能的简化审案过程。为加快案件流转速度,对简易程序案件,要求承办人于立案当日或次日就立即完成送达程序,一般主要采用电话通知或上门送达方式以替代原有的邮寄送达方式。立案庭在立案前就按照规定要求原告提供自己及被告的准确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并当面告知因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拒不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的法律后果。在送达的同时,要求被告提供准确的联系方式,告知其举证责任及期限等诉讼权利和义务,征求其对答辩期间的意见。当事人同时到庭参加纠纷的,可以即时开庭。当事人放弃书面答辩权利的,一般在送达后三至五日内开庭。庭审中对双方当事人认可或无争议的证据和事实从简认证,不再逐份核实证据,摒弃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依序进行的传统庭审模式;对证据和事实有争议的案件,采用举证、质证、认证、调解或判决的庭审形式,简洁明了。庭审记录内容采用格式化,重点记录双方当事人有争议的事实及当事人的承认、放弃诉讼请求和相关事实的意思表示。对当事人放弃书面答辩的案件,要求于受理后30日内结案;当事人未放弃书面答辩权利的,应在45日内审结。在以判决方式结案的案件中,判决书以证据为核心予以简化,查明事实部分视情省略不写,仅表述当事人举证重点及对证据认证情况。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民事调解书实行格式化,重点放在协议内容的制作上,无须在事实认定上面面俱到,大大缩短法律文书制作时间。尽可能做到大部分案件当事人当庭就能拿到法律文书。对当庭无法完成法律文书制作的,书面告知当事人领取裁判文书或者定期宣判的时间、地点及逾期不领取的法律后果,由当事人签字认可,从而减少了在法律文书送达上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五、偿试引入小额速裁机制。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在探求一种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事司法制度,简化诉讼程序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英美法系不少国家和地区设立简易法院和小额法庭,有的还将简易法院内审理的案件细分为简易事件的小额事件,分别适用不同的程序审理,以较为简化的程序达到迅速解决纠纷的目的。而当前各地法院也广泛开展各类"便民法庭、速裁法庭、调裁机制、简易程序"改革尝试。借鉴引入小额速裁制度,快速消化那些确实简易的案件,克服当前大量简易案件过多占用大量司法资源的不利局面,无疑是缓解人民法院诉讼压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小额速裁制度设立初期,由于经验的不足,可设定"标的3万元以下"的债务纠纷案件适用小额速裁程序审理。而且小额速裁程序要比简易程序更加简化。进一步简化庭前程序,实行格式化诉状,电脑分案,减少庭前准备环节。简化庭审程序,采用简便式(调解式)开庭。简化举证质证与辩论环节,限制当事人辩论次数。简化裁判文书制作,实行裁判文书格式化,甚至对部份争议不大的简易案件适用口头裁定,现场宣读。所有案件均应在30日内结案。在机构设置上,可设立独立的或在立案庭内部设立小额速裁庭,制定单独的责任考核与质量考评体系,将小额速裁案件从其他民事案件中分离出来,统一归入小额速裁庭审理,不论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都不再移送其它民事审判业务庭审理。配备年龄在50周岁以上、审判经验较丰富的审判人员,确保小额民事案件得到较充分有力的调解,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又能保证案件能够得到快速裁决。但是应当赋予一方当事人对该程序的选择处分权。规定若一方当事人认为案情复杂,不适宜适用小额调裁程序,或者认为更追求程序的价值,对适用小额诉讼调裁程序的异议的,可以在程序中声明放弃适用小额诉讼调裁程序。

上一篇:服务行政基本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城建工作:打造都市路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