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时间:2022-08-03 02:20:41

营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摘要】本文立足于常规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剖析当前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营造生活话的课堂的依据。坚持品德与生活课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实践体验感悟发展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边的敏锐、机警、活跃。

1走近生活,感悟人生点滴

“活动――探究――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标》里就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纯道德生活’ 。”因此,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受、探究、领悟,让他们通过自己来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的时候,我通过孩子自己搜集的一些与动物有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价值,知道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大自然的必然生存法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从中明确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布置孩子在课前,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收看天气预报等方式来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及自己如何应对天气变化采取的措施,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展示表格,讲述体验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孩子根据自己记录的天气预报得出结论,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看天气穿衣服,小心着凉。这样一来,通过让孩子贴近生活,所得自现,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单调地说教,又给予了学生自我观察调查的机会,得到的教训又令学生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验生活,激发丰富情感

蒙台梭利说过:“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孩子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学习《黑眼睛 亮晶晶》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眼睛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蒙上纱巾让孩子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环节,立足于学生独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现身说法,去挖掘生活经验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说哪些行为对保护眼睛不好,哪些行为对眼睛有危害,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眼睛,进一步发现自己和他人平时用眼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体验眼睛近视造成的不便,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3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求发展

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践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基础,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应该更进一步落脚在道德认识的外化上,外化为道德品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捕捉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手册》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交通法规的了解仅仅限于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学会看红绿灯等比较浅显的方面,而对于其他容易发生危险的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却不甚了解。因此,教师设计了“交通安全警报台”, “与交警面对面” ,“生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环节,拓宽学生相关知识面,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交通安全手册”对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约束好自己,并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只有坚持课程贴近生活,活动体验生活,实践学会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各种生活和参与未来打下基础。

上一篇:对90后一些初中生的思考 下一篇:浅议课文插图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