梿枷 第10期

时间:2022-08-03 01:11:05

收获农具是最早出现的农具。谷类作物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采集谷类作物之后就会出现脱粒、加工等问题。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来搓磨谷穗,慢慢发展为用木棍敲打,再后来就出现了梿枷。

梿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小匡》中写道:“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其用,备其械器,比耒耜枷芟。及寒击稿除田,以待时及耕。”汉末人韦昭注:“枷,柫也,所以击草也。”可见当时梿枷已经与耒、耜、芟等重要的农具相提并论,同时也说明在3000年前梿枷已经成为农民的常用农具之一。梿枷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脱粒工具,西汉杨雄《方言》中写道:“佥,宋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或谓之桲。”郭璞与戴震注:“佥,今连枷,所以打谷也。”由此可见梿枷的使用在当时是非常广泛的。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也对“梿枷”作了专门记述。

梿枷之所以运用广泛,制作简单、运用高效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梿枷结构简单,由手杆和敲杆两部分组成。手杆多用2米左右的竹竿,在其一端尺许处用火烤,烤软后劈去一半,将留下的一半折弯与手杆相平,这样梿枷的手杆就做好了,俗称“梿枷把”。敲杆是将5到6根1米多长比较硬的细木棍或木竹棍并排平列,用牛皮筋或竹篾或藤条编织连结如板,上端木棍或竹棍用火烤软,旋扭回头,中加一短梗木的轴即为敲杆,俗称“梿枷拍”。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就成为可以使用的完整梿枷。相对于其他农具,梿枷制作简单,不需求助铁匠、木匠,实际制作中砍一棵竹子,找一块废铁,拿些破布片,就可以制作一柄合手的梿枷。

梿枷的使用也很简单,使用时,农民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起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使之脱粒。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拿起梿枷,大人用长柄厚实的大梿枷,小孩子就用轻巧的短小梿枷。粮食种植过程大多劳累,但打梿枷则充满幸福与欢乐,不仅是因为有着丰收的喜悦,而且打梿枷本身也是一件趣事。用梿枷打场是一种集体劳动方式,通常是依靠互相帮工、结伙打场,少则七八人,多则十数人,在打场过程中,一般是分列数行,以场大小决定列数及每列人数,一般是两列成对打式,纵横移动;各列梿枷举落一致,你上我下,此起彼落,错落有致,响声雷动,节奏分明。打到高兴处还伴有民歌传唱,或喊山歌,或打场号子,欢声笑语,你追我赶,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劳动氛围。农谚有“五月(农历)梿枷响,家家收割忙”之说,宋代范成大《石湖集·秋日田园杂兴》诗中有“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梿枷响到明”之句,就是描写农村打场脱粒的繁忙热烈场景。

有意思的是,梿枷竟然短暂地“弃农从戎”。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梿枷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场。那种特意为打仗而制的梿枷叫“拂梿枷”,梿枷拍用铁打制而成,劈头打下,可以置敌于死地。但梿枷作为冷兵器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到了南宋,在火药用于战争后,梿枷又由军队“转业复员”回到农村麦场上了。据说双节棍也是受到梿枷的影响而发明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脱粒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农具相继出现,梿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梿枷仍在部分偏远山区发挥着余热。作为传统农具,梿枷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展现了我国农业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李强:仁义商道带领企业腾飞 下一篇:企业内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