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03 12:11:29

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摘要:教师常叹学生不善表达,造成语言表达之澹不是因为习作课没有“抱好佛脚”,而应归咎于“平时不烧香”,日复一日的阅读教学疏于“积德修行”。我们应树立“语用”教学观念,理性审视文本的核心价值;关注文本表达图式,寻求言意共生的突破口;开展大量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开语言和生活的通道,消除语言和心灵的隔阂,让激情喷涌而出,让文字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关键词:表达能力;语用观念;表达图式;言语实践

教师常叹学生不善表达,习作课上尽心竭力地指导,作文质量还是差强人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朝夕常课,是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如果平日疏忽倦怠,一旦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得庇佑了。故造成今日语言表达之澹不是因为习作课中没有“抱好佛脚”,而应归咎于“平时不烧香”,日复一日的阅读教学中疏于“积德修行”,碌碌无为。

一、树立“语用”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崔峦先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刘仁增老师认为:“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语言,更在于运用语言,即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要牢固树立“语用”教学观念,改变“重人文”“轻语言”的传统倾向,将教学视野从“内容解读”向“形式解读”延展。准确把握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即语言表达的示范和引领价值,合理弱化文本中可能包含的科学文化、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等诸多方面价值,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源。

二、关注文本表达图式,寻求言意共生的突破口

“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学习时要了解课文内容,更应关注课文形式,悉心探究和借鉴其表达图式,如赏析文本谋篇布局的艺术,反复咀嚼回味课文的特质语言,揣摩作家独到的表达技巧等。

《烟台的海》一文先总起,继而分述,最后总结,形散而神聚,巧妙地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组合成一幅完美的画卷。而文章主体部分近乎一致地采用“由景及人”的方法,展现人海相依的和谐关系,显得有条不紊,错落有致。《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用情至深、匠心独运。说起园子,萧红的思绪就回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自然而然地忆及小城里唯一呵护疼爱她的人――祖父。这含蓄的语言不仅交代了他的住地,更凝聚着作者深深的眷恋和爱戴之情。《水》一文深情讲述了“我”童年缺水的生活。作者采用“反衬”的写作手法,以“乐”写“苦”,即集中笔墨描写雨水“洗澡”的酣畅淋漓,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细腻地描写一勺水“冲凉”的舒服,反衬出平时无水“冲凉”时的难受。在这种“乐”中,深藏着缺水的苦涩,更深刻地说明了“水,成了我们村里最珍贵的东西”。

水无常态,文无定法。站在“语用”的高度解读教材,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图式,感受其语言表达的高超技艺,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厚积语言表达的底蕴,是语言教学远离肤浅的必由之路。

三、开展大量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

随文“仿”写,吸纳作家语言表达的智慧。古人吟诗作赋之初,多为模仿前人而作。仿写,即“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是语言表达的“临帖”,是联结“读”“写”的一座桥梁。《水》的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快乐体验,把模糊的感觉写得具体了,把朦胧的感受写得真切了。在水的滑动中,“我”还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学着课文,把这种舒服的感觉写得更加具体。我们还可以精心甄选文中具有鲜明特征和价值的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仿写,开展连缀成篇的启蒙训练。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家乡灞河柳,对比衬托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的艰辛和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借鉴这样的技巧赞美“飒飒秋风中的”“炎炎烈日下的扫路人”。立足文本,及时引导学生仿写,易于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激发探究的热情,而且不同的形式仿写可以建构成“语用集合”,便于学生掌握言语表达的规律,习得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获取表达成功的“初体验”。

即兴“放”写,推进语言思维的纵深发展。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可以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适度的补充和扩展,将含蓄的表达写具体,让文本充实丰满起来。《爱之链》是爱的赞歌,寒冬里的暖流。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孕妻的悉心照顾,留下钱悄悄地走了,晚上妻子喃喃地安慰失业的丈夫。当乔伊醒来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呢?学生循着爱的方向,构思人物情节新的巧合。

信手“改”写,实现文本意蕴的高质承接。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语言的“容器”,而是自主建构语言的鲜活的生命体。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是活泼的,开放的。读写训练不应拘泥于补白、续写这类的平面延展,也可以另辟蹊径,对课文进行变式改写,采用新的形式再现文章主旨。这不仅能激发习作兴趣,还有利于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写:

第一,语言重组:例如《半截蜡烛》一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把握了来龙去脉后,不妨重新设计叙事条理:先写情报保住了,一家三口性命无虞,再追溯他们与敌人惊心动魄的斗争过程。《轮椅上的霍金》第三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如果把中心句放到段落中间,我们这样改写:“ 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然而厄运从未停止过对霍金的折磨。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中心句不都在开头结尾,也可以在段落中间出现,变身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习作表达形式活泼,不呆板。

第二,更新体裁: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可以把古诗词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寥寥数语展现了词人溪亭郊游流连忘归的画面,尺幅之短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跨越时空的阻隔,挣脱古典文学形式的束缚,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描绘诗词中优美怡人的意境,步入言意和谐共生的语言世界里,和词人故地神游,体验她早年的生活情趣和心境。我们也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变色龙》,改写成为生动活泼的人物自传,或童话故事等。

第三,转换视角:《最大的麦穗》中的弟子们听到了老师的话后豁然开朗。假如你们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今天去麦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又会怎样做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将前文中描写弟子们“寻找麦穗”的那段言语材料提取出来,进行了自主、合理的调适与重组,升华对“把握眼前机遇”的认识。《负荆请罪》第一幕学完之际追问:“如果你就是当事人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解释后会作何感想呢?”

“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只有牢固树立“语用”观念,紧握语文缰绳,开掘和品鉴教材课例具体的语言技巧和规律,坚持不懈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打开语言和生活的通道,让激情从胸中喷薄而出,让文字散发恒久迷人的芬芳。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于永正.阅读课要“意文兼得”[J].语文教学通讯,2006,(7-8).

上一篇:高校后勤物业托管项目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