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儿科病”也许不是病

时间:2022-08-03 12:01:56

这些“儿科病”也许不是病

睡觉磨牙

最近两个月,7岁的儿子晚上睡着后老是磨牙,就像白天吃蚕豆那么响,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前几天带他去看牙医,检查后医生说牙齿没有什么问题。听老人说,晚上睡觉磨牙是肚子里有蛔虫在作怪。请问,孩子睡觉磨牙是不是病?会不会肠子里有寄生虫?

医生解析:

睡眠时咀嚼中枢处于相对兴奋时就会发生磨牙。以往的研究证实,儿童睡觉磨牙的诱因有:(1)白天精神过于紧张或嬉戏过度,夜晚大脑皮层仍处于高度兴奋状态;(2)孩子在梦境中惊恐、生气、饥饿,导致上下牙齿自相磨切;(3)晚餐吃得过饱,肚子饱满不适,因此刺激胃肠神经,反射性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4)肠蛔虫所产生多种毒素刺激大脑神经兴奋;(5)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牙槽脓肿产生疼痛、酸胀等刺激,也会导致磨牙。

由此看来,儿童睡觉磨牙是无咀嚼目的的咀嚼运动,不是病态,也不一定是肠寄生虫的特殊表现。也就是说,肠蛔虫只是睡觉磨牙的众多诱因之一。必须指出,孩子睡觉磨牙本身除可造成磨擦牙齿的轻微损害外,对身体并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治疗。

神经性尿频症

我儿子强强今年五岁半。不知怎么回事,他从上周五起出现一个怪毛病――老是要上厕所尿尿。我估算了一下,每隔6~10分钟就要尿尿一次,白天排尿次数多达数十次,但每次尿量少,晚上睡着后就不起床尿尿。

昨天下午,幼儿园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强强白天在幼儿园也老是要尿尿,每天要换裤子2~3次。幼儿园医生怀疑是尿路感染,已给他服用两天“消炎”药――呋喃坦啶,却未见疗效。要求家长带回家去大医院看医生。在市儿童医院,专家医生给强强做了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还做了腹部 B超室、肾脏B超,均未发现异常,化验尿液结果也是一切正常。追问病史,孩子发病前曾被爸爸打骂,最后诊断为神经性尿频症。

医生解析:

神经性尿频症是指小儿仅有排尿次数增多而无其它伴随症状的一种常见功能性疾病,系由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反射亢进引起。

该病以精神因素为主,如小儿过分紧张,自感尿未排完或怕尿湿裤子;为引起家长对他们的关注,孩子频繁地要求排尿,这也许是少数孩子的“策略”;有些孩子外阴或内裤不洁摩擦引起尿意;此外,蛲虫在小孩附近排卵爬行时也可反射性产生排尿感觉。

本病只见于情绪紧张的学龄前儿童,女孩多于男孩;一日要求排尿次数可达10~30次,长者1~2小时排尿一次,短者5~15分钟排尿一次;每天尿液总量仍在正常范围内,夜尿次数不增多,少数患儿可遗尿;孩子一般情况尚好,除尿频外,无尿痛、尿急、发热等症状;多次尿液化验结果都正常,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孩子若无尿路感染的证据,切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建议:最近1~2周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让妈妈请几天假在家陪他一起做游戏或看电视,给他讲故事或背诵儿歌,其目的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为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坚决做到不打骂孩子。如果随意打骂孩子,他们心理就会紧张,尿频症状会加重。特别是在孩子尿尿时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尿频、尿急之事。

在饮食方面常换口味,做些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保证每天给孩子清洗外生殖器至少两次。对于重症患儿,在心理治疗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首选药物有:(1)山莨菪硷,该药可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使排尿反射恢复正常。每次用量5~10毫克,每日口服2次。(2)硝苯地平,该药能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减弱排尿反射而阻止排尿。用法是,每次每公斤体重0.25~0.5毫克,每日口服3次,与山莨菪硷合用疗效更好。经上述办法和药物配合治疗1~2周,绝大多数患儿尿频症状就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

遗尿症

我的儿子今年8岁了,从小时候起他就有“尿床”的毛病,每晚我们要两次叫他起床解小便。稍有疏忽,他就尿湿床铺,弄得我们大人老是提心吊胆,睡不好觉。曾经看过中西医,服过草药数十剂也未见明显疗效。请问,目前治疗“尿床”有什么好办法?

医生解析:

凡5岁以上的孩子在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称为夜间遗尿症(俗称尿床),其发生率为5~7%,男孩多于女孩。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尿床与遗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小时候都有尿床习惯,那么他们的孩子尿床的可能性为70%,而正常人所生孩子有尿床习惯的不足10%。儿童尿床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原因。多数大孩子偶尔性的尿床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如心理压力大、紧张等。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前后,比较容易尿床,这就是典型的由心理原因造成的,并且,越怕尿床就会越厉害,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除了心理原因,生理上的疾病也是儿童经常性尿床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情况要数隐性脊柱裂,即儿童的尾椎骨没有发育好。另外,有的孩子膀胱可能还未发育好,膀胱功能性容积较小,或者控制排尿功能的括约肌尚未发育完全、逼尿肌出现不稳定收缩现象等,都是导致儿童尿床的原因。

据医生观察,大多数人夜间尿床儿童是健康的,尽管每晚尿床1~2次。诊断本症必须排除先天改性输尿管异位、精神病、尿道感染、极度疲乏后遗尿倾向。孩子尿床,不仅给家长带来麻烦,随着年龄增大,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自卑感,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并影响学习成绩和睡眠质量。

对于这类心理原因造成的尿床,家长要宽容和疏导,避免打骂孩子,这样做有利于消除紧张、恐惧。可通过睡前放轻松的音乐,或者讲述周围成功人士类似的经历,给孩子以心理暗示。此外,每天晚餐时间不能过晚,晚餐要控制孩子吃流质饮食,喝汤不能太咸以免口干致饮水增加,睡前不吃含汁液较多的水果,睡前排尿。

行为治疗方式主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由父母引导孩子进行锻炼。目前主张采取:(1)“干床”训练。具体方法是:家长使用尿湿报警器,它是将尿湿感应器放在床单上,当孩子一尿湿,报警器即叫醒孩子排尽余尿并清洁床单,如此反复训练,患儿逐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另一种方法是用闹钟夜间定时唤醒,让孩子起床排尿,帮助他们建立大脑警觉性,逐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2)超额饮水训练(即膀胱张力训练法),以增强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耐受性。由于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容量小,所以白天鼓励患儿大量饮水(比平时饮水量增加一倍以上),指导他们憋尿、忍尿。目的是使孩子膀胱扩张,容量增大,经此一段时间训练,患儿能忍尿,并抑制排尿中枢,克制排尿时间增长,以减少“尿床”的复发率。

药物治疗(包括补充抗利尿激素、抗胆碱能药以及某些中药)儿童遗尿症的有效率约为2/3,但停药后仍容易复发。此外,针灸、局部按摩等方法也有一定辅助疗效。

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行为治疗,都必须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尝小吃 品文化――上海篇 下一篇:育儿公园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