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02 09:50:55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作业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奠基石,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合理科学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促进有效教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达到“减负提质”之效。笔者在不同教学环节深入探究,寻找着有效练习设计的良方,认为作业设计突出如下“四性”――预习作业要有前瞻性,反馈作业要有创新性,课堂作业要有目标性,课外作业要有发展性,将有助于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轻装前行。

关键词 前瞻性;创新性;目标性;发展性

当下,各种各样的练习资料充斥着书市,许多教师和家长都信手拈来让学生埋头苦练,结果导致学生苦不堪言,负担沉重,收效却甚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份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可见,教师只有以减负提质为目标,基于学情,紧扣文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地设计,让作业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才能让学生真正脱离题海,快乐地向着学海深处漫溯。

1 预习作业要有前瞻性

为了使预习更有效,更有深度,我们要精心设计前瞻性作业,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一种自我建构,为教学新课深入研读课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真正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埋下伏笔。教师可聚焦以下三点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

1.1常规型作业,扫清字词障碍:“常规型”前置性作业是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最基础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为生字注音,划词语、借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等。

五下《晏子使楚》一文可设计如下常规型前置性作业:

读了课文,我发现比较难读的字____________,

比较难读的词_______________,

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我得多写几遍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下列词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我能用上它写一句话呢!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疑问: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设计摒弃了一刀切地抄写词语的单调做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身基础为起点,难易程度由学生自己把握,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又渗透了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

1.2感知型作业,理清文章脉络:语文老师应注重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读完后,要让学生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精读课文的后面的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它们犹如语文学习的导航仪,能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学习思路。因而在预习作业设计时别冷落了感知型的作业。

如五下《将相和》一文,预习时可以设计如下感知型练习:

《将相和》一文中的“将”是指__________,“相”是指______,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了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这篇课文选自《____》,作者是_________,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________,又是一部杰出的________,曾被鲁迅先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实践型作业,促进文本感悟: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感觉比较遥远,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学情设计实践型的作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比如五下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学生对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理清,就很难感悟“凤辣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课前教师就可以设计实践型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弄清贾母、凤辣子、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践型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自我建构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

2 反馈作业要有创新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反馈形式只有做到常中有变,富有创新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利于教师捕捉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2.1图片化作业,提高理解能力:利用图片理解词语,可以调动学生多种学习感官,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快乐地徜徉于语文学习之中。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可巧妙运用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画面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会迅速地从脑海中搜索出“骄傲”“兴奋”“神气十足”“左顾右盼”和“沉静”“寂然无声”“沉默”等词,在不露声色中使学生透过这些词感受到了文中的孩子们神情、心情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经验间跳跃,达到了理解词语和让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的目的。

2.2串词化作业,提升概括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老师总喜欢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成不变的问题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久而久之,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三下《妈妈的账单》一文中四字词语较多,并与课文主题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将理解四字词语作为训练点,设计了一个“串珠成链”的游戏。反馈时,可改变以往的听写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老师说的意思听写五个词语――“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听写后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游戏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既暴露学生对字词形和义的掌握情况,又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搭建了阶梯,降低了难度,还渗透了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串联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可谓一石三鸟。

3 课堂作业要有目标性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习。因此,教师要摒弃惯有的“拿来主义”,以提高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切实找准文本的训练点,立足学情,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课堂练习成为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敲门砖”。

3.1诵读化作业,促进语言积累:但凡文学方面有所造诣的人,都和博览群书脱不了干系,季羡林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曾说“一个小孩至少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课堂之上,老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语段当堂就要熟记于胸。

如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描写大街上的花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教师可以在学生美美地品读之后变换成诗的结构,再去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在不留痕迹中完成背诵。

3.2个性化作业,促进妙笔生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同的,整齐划一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有效性的实施。因此,课堂中设计小练笔的作业,要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方能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如人教版六下《手指》一文写法上很有特点,在随堂练笔中可这样设计:

(1)仿句练习:“在五指中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排比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特点。请联系生活实际,用上排比句式仿写几句表现拇指或食指作用的句子。

(2)仿段练习:文章指的段落都围绕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和短处写出了各个手指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这种写法,选择五官中的一个,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3)仿篇练习:学习本文的写法,可以写写《五官争功》,《文具盒里的争论》等。

以上三题,请根据能力自主选择其一,或者其二,或者全选。从五指到五官,学生易学易仿,由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练笔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练习,不会勉为其难,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课外作业要有发展性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获得的感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多角度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到课外生活中去,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尤其要扩大信息容量,充实语言素材,从而加深文化底蕴。笔者认为,课外发展性作业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活化和阅读化。

4.1生活化作业,推动言语运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习语文的天地广阔无垠,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摇篮,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规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五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单元,可以组织假日小队进行“啄木鸟在行动”活动,让学生走上社区、街头小巷,纠正商店名、广告语中的错别字;搜集摘抄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积累赏析;从广播电视、报刊和街头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家乡的某种特产拟写广告语等。平时关注校园走廊上的安全警示语,餐厅里珍惜粮食的宣传语,然后也来设计几条。这些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练习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4.2阅读化作业,点亮精彩人生:《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有把“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的意识及行动,引领学生开启文学阅读的大门。

为了使阅读性作业更加富有实效,教师要经常性地变换形式。如由老师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或以海报的形式向同学推荐经典名著;请班级中的小书迷介绍书中的精彩故事或讲述自己读书感受到的乐趣;举行班级小型的“好书推介会”、“读书交流会”“阅读知识小竞赛”等;请学习小组展示“我最喜爱的书”的手抄报……通过分享阅读的快乐,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与向往,从而使阅读的芬芳就弥漫孩子们学习的空间。

作业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老师们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理解作业的价值,树立“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作业设计观,学生们才能挣脱繁重作业的枷锁,轻装上阵,向着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殿堂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丰,《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1年3月

[2]张健,《谈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13期

[3]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8年8月

[4]龚梅红,《关于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吉林教育》,2009年26期

上一篇:利用区域活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下一篇:不可忽视的板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