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后进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转化

时间:2022-08-02 07:13:00

小学后进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转化

所谓后进生,主要是指那些在智力因素和生理方面并无缺陷,但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成绩,因此,分析和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弄清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学习的良好品质,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后进生与其他学生心理品质的差异最大,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学习毫无目标,无心向学,抱着混日子过的思想,认为知识难学、深奥,随着内容的加深、时间的推移,听不懂、记不住的内容越来越多,渐渐产生厌学心理。

2.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马虎,随便应付,一般不预习、不复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求甚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作业应付了事,甚至抄袭作业。

3. 情感和意志上有缺陷。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有的与老师持对立态度,存在逆反心理。他们缺乏意志,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产生消极情绪,认为学好无望,彻底消除了学习上的积极性。

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后进生后进是暂时的,我们教师应该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一位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是可以转化的。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当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进行。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讲解内容,都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多给这些学生创造机会,这样有利于他们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做练习时也要注意难易的分配,设计一部分后进生们也能答出的题目,使他们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努力提高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启发后进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要学会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成绩。学会预习,每节课教师都应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笔记,下一节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持之以恒,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学会听课,要求学生既要注意听自己已经弄懂的问题,更要认真听自己不懂的问题。对于注意力差、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要多提问、多启发,培养他们注意的稳定性。

2. 要有爱心,持之以恒,点燃后进生上进的火花

对学生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已的学生,要爱得执著,爱得深切,尤其对待后进生。因为,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闪光钥匙;师爱更是点燃后进生上进的火花。

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次会议,一次谈话,一次家访,一次补课就能解决的。因此,教师不可以用“屡教不改”或“无可救药”等词语来判断这些学生。

3. 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赏识每一位学生”。成年人如此,更何况后进生。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后进生身上也有许多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即使一点苗头,不够稳定,也要给予表扬,加倍爱护和扶持,促使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真情的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巨大的鼓舞,能使他们体验到受爱护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4. 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配合,为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加强教育。要全面提高后进生的素质,就必须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引起全社会对后进生的关注与重视,并且净化社会风气,使后进生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大环境中成长;在家庭中,要尽力争取家长的配合,使他们逐渐改掉逆反心理,盲目心理,进而在心理上达到平衡。争取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学校要主动联系社、家庭,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发挥整体效应,让后进生置身于一个平等、热情、和谐的氛围之中。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又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耐心呵护,用爱心去浇灌这些“迟开的花朵”,他们将会更绚丽,更灿烂。

上一篇:核心素养的本土实践 下一篇: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