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C语言课程建设思路

时间:2022-08-02 06:23:06

三本院校C语言课程建设思路

摘 要:C语言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目的是通过C语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设计思想贯穿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很大影响。由于三本院校办学的特殊性,多数学生理论基础差,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因此,研究提高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C语言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87-02

C语言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它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优点。既适用于应用软件编写,又适用于系统软件的编写。它是数据结构及其他高级编程语言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程序员、等级考试、一些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课程,因此,搞好C语言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该研究者就谈谈自身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

1 注重教学大纲和教案建设

研究工作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课程组老师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有开设该课程的专业对该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目前已确定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和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该课程的讲课与实践(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学时分配及整个学时的设定;并拟订了新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目前采用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由谭浩强编著的《C程序设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虽然该书编写得非常好,但如果完全按照这本教材进行教学,对于我们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与一、二类院校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组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编写了统一的教学教案,该教案(分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与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强调以相对简单而又典型的实例来讲述相关知识点,这样使学生更容易入门,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各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该课程进行了讨论式、研究式和试验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师讲授、课堂练习、课堂讨论与学生串讲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课程的不少内容对初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逻辑比较复杂,故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实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与学生沟通,并使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加上教师的进一步讲解,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其它计算机高级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校转型的今天,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愈来愈受重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极为重要。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两个整合”,一是对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堂堂都是实验课,解决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脱节的问题;二是对理论课和习题课进行整合,即取消习题课,在理论课上结合典型习题和具体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时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堂堂都是习题课,解决了教学内容和习题讲解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明确每一章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教学目标,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强调实践环节与理论讲授的密切配合,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学生三方面的问题,即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问题,疑难知识点的突破问题、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问题。

通过上述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建立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学生仿谈制度,切实保障教学

为保证教学管理严谨、细致,并使其逐步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轨道,该课程组制订了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制度。课程组的每位教师在按照计划进行教学的同时,还经常去听同组的其他老师的课,不定期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此外,课程组还通过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学生仿谈等方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用于教学;同时,请电信学院的教学督老师对该课程的授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诚恳交流,使课程组教师认识自身的不足所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随着高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C语言的课程建设也要不断登上新台阶。因此,要坚持课程建设的经常性,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使C语言课程的教学工作始终保持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晓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软件导刊,2008(11).

[2] 雷东升,郑全英,张波.“C语言程序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

[3] 陈思思.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4] 廖秋香.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梧州学院学报,2008(3).

[5] 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上一篇:立足高职校本,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一篇:档案工作标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