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传奇之花灯老艺人

时间:2022-08-02 04:54:22

花灯传奇之花灯老艺人

南后街154号的郑祥霖是这条街上有名的花灯老手艺人,这位六十岁的老人头发有些白了,但他仍然专心致志地编着花灯。只见从北峰山上运载来的竹枝柔软地铺了一地,在他的眼中,或许这些蔑条、绸缎、彩色锡箔纸,就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

“从我懂事起,我爷爷就做花灯,你问我做了几代我也不知道。”据郑师傅介绍,他扎花灯的手艺是“世代相袭”。他的父亲郑安安1986年去世前,在南后街一带也是一位出了名的花灯制作大师,曾经被选送到大连等地交流花灯制作经验。福州采用电灯改进“走马灯”工艺,就是出自郑安安之手。

从七八岁就开始学扎花灯的郑师傅在1969年初中毕业后,跟着上山下乡的大潮到了建阳县,此后十年,他再没有接触过花灯制作。1979年,回到福州南后街的郑师傅又开始做起了花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儿子也成了“关门弟子”,加入了扎花灯的行列。

据郑师傅介绍,福州花灯制作精巧,品种繁多。以材料分,有明角灯、纸灯、纱灯、绢帛灯、料丝灯、琉璃灯、玉灯等,以品种分,有宫灯、龙灯、走马灯、百花灯、鸟兽灯等:以造型分,有方灯、圆灯、八角灯以及各种形态的动、植物灯等,花色品种有数百种。

传统的手工艺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娄,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

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花灯制作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

郑师傅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只见一根削掉皮的竹心在郑师傅的手中七拧八弯,用玻璃纸绑定扎紧不多时,一盏六角棱形的宫灯粗坯便出现在眼前。

在郑师傅一百多平方米的家中,我们看到的俨然就是个花灯的世界。各式的宫灯交相辉峡除了地板上层层叠叠的上百盏,屋子的角角落落也挂满了各式各样艳丽无比的花灯。

这几年民间的各种活动多了,郑师傅的生意挺不错。年末是郑师博最忙的季节,许多人米订做“走马灯”和“舞龙灯”。扎龙骨,郑师傅是不让外人看的。他说扎龙头最有技术龙嘴、龙眼位置要放准龙身上色图案要好看,否则龙的造型就不像了。他一年大概要扎十多条龙。采访的当天郑师傅正忙着安排工人把刚刚赶制好的龙头、龙尾装上车,准备送往连江。据说这是去年3月份就订了的货,可见郑师傅有多忙碌。郑师傅说每年从国庆节后,他的手就整天不停地亡,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灯的骨架眼睛盯累了瞟瞟电视,当作放松放松。

上一篇:花灯传奇之南后街灯市 下一篇:美人黄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