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 妙趣横生――评《洛城戏瘾》

时间:2022-08-02 04:06:31

秋风这小子,本名管晨,祖籍江苏南通,可一打出生就在北京,整个儿就是个北京角儿。他才二十多岁,险些儿挨上80后,可从高中到大学,在美国、加拿大已闯荡了小十年。好端端一个大学毕业生,现在却放下书本去打工,又不安分地耍起笔杆子来了。说来惊人,如今,他在北京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我们走过的时候》,在台湾出版了一套《明清侠影录》,十七大本长篇小说,达二百多万字。此外,他还在美国《新泽西时报》辟有《社会评论》专栏,一做就半年好几。压根儿一个怪才。

这《洛城戏瘾》*,倒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性的短篇小说。事儿不多,角儿也少,场面不大,篇幅也短小。可这小子潜藏在里边儿的我们称之为思想底蕴的东西却相当的丰富、深沉。别看他小小年纪,又长期待在海外,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儿还相当结实着呢。他写小说,一不留神儿就把个国粹京剧的戏瘾主儿搬到洛杉矶老外的地盘上去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三场京剧里的拉大幕、跑龙套,“捎带手儿管点儿道具”,就这点儿事儿,硬把这帮留学生们的生存状态、文化生活,以至于精神面貌、思想感情、情趣志向一古脑儿和盘托出来了。

小说总共写了两个暑期中的三场戏的打工。《西厢》《凤还巢》《失 空斩》,拉大幕,又串个龙套。别小瞧这没脸面、没油盐的角儿,倒也“责任重大啊”。“琴师那边梆子刚刚一敲,还没上弦子”,你就把大幕拉开,可就要捅大娄子。非得等那边弦子响起来,“听着锣鼓点,数到第二句一完”,大幕才能缓缓打开。桌椅道具这点事儿,也马虎不得,一个书篮子,本该放在桌子底下,可忙中出错,扔进了椅子底下,那角儿“唱完他得拿书篮子再走啊”,可伸手往桌子底下掏啊掏,急得叫出来:“我那篮子呢?”多亏是排练,要不,又要闯大祸了。“那龙套走台,一字长蛇、二龙出水那是简单的,骨牌对、倒脱靴、斜烟筒、十字靠、正领、反领、鸥儿头,那讲究可多了去啦!”“再说打旗儿,你道旗好打吗?那不会打的主儿,一上手旗就卷上了,难堪!”难怪侯宝林能给司马懿编出个词儿来唱:“老夫马上怒气发,叫一声三军听根芽,每日出兵一边俩,今日你为何一边一个一边仨?”龙套站错了队,也会出洋相的。瞧,这“龙套也有这么大学问”呢。

小说就是写这么些个后台杂七杂八、鸡零狗碎的闲事儿,可把这个留学打工的小子写得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的。那文笔也是北京那帮80后的风格:京味儿十足,韵味儿无穷。言语轻松,俏皮调侃,时不时“出个小状况”,甩个小包袱,逗个小乐子。略有不同者是,他热情多于讥讽,乐观大于忧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倒是一个憨厚、实在,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信心的好小子呢。戏场打工的生活,苦是苦,累归累,但图个开心,求个乐和,大伙儿心里高兴就得。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苦中作乐。为五十美元,耗上八九个小时,“没五分钟那汗珠子就叭嗒叭嗒直往下掉”,尽管“别有一番乐趣”,但我总感到有一点儿心酸,笑了以后,心地里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沉甸甸的。没准儿还是这小子的一点儿苦心呢。

*载《江南》2006年第4期。今年3月,入2006年度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十佳排行榜。

上一篇:关于“新移民”和“新移民文学” 下一篇:科幻文学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