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这里留下足迹

时间:2022-08-02 02:28:56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摩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传播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北传佛教分为两支,一支经中亚一带,在汉代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另一支越过喜马拉雅山,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于中国藏族地区,称为藏传佛教。而南传佛教经斯里南卡、泰国、缅甸,最终也在公元七世纪来到中国云南的南部,为傣族等民族所信仰。

当人们在梳理汉传佛教传播的历程时,发现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构筑了佛教传播的路标。从印度的巴拉巴尔石窟开始,沿着北方丝绸之路,经阿富汗的巴米扬,进入中国,克孜尔、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汉传佛教的传播由此而分外清晰。当人们的目光转向云南和东南亚一带,寻找南传佛教传播的路线时,突然发现这些路标依旧是铭刻在石头上的,也许是寺庙的常毁常建,像景洪的总佛寺,最初是建于公元615年的中国第一座南传佛教寺庙――瓦巴姐佛寺,但我们现在所能欣赏到的仅是20世纪末的建筑。唯有石刻依赖于石头的庇护,数千年来不论风吹雨打,战火硝烟,总能保持它最初的面目,供人们去发现历史的真谛。在南传佛教走向中国的道路上,那些镌刻在石上的巨大的佛足印、佛手印,讲述了一个佛教辉煌年代的故事。

为了聆听这个故事,我们来到了云南省普洱市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大概除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南传佛教的印记一一佛陀的手印足迹没有比这里更多的了,26处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县域,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在南传佛教盛行的泰国仅有一处,而国内的两个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和德宏也只是各有一处。佛祖为何如此钟爱于此,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是景谷茂密的雨林,也许是景谷虔诚的信徒,使佛祖一次次降临,留下深邃的足印和手印,为这片土地带来吉祥与幸福!

去往芒朵的路上田园风光开阔秀美,层层叠叠的甘蔗林、木瓜林,威远江两岸的葱翠竹林,像绿色的波浪席卷而来。芒朵佛迹园就藏匿在这片绿色海洋里,景区被威远江和那木河包抄围绕,俨然沙洲上的美丽小岛,近千年的17棵菩提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菩提树群,另有老芒果树群、黑心树群、竹林群,赤日炎炎的盛夏,步入其中顿时生凉,傣族寨子芒洪笼罩在树林竹海之中,仿佛仙境。

芒朵寺内大石头上的脚印和手印说是佛祖云游时留下的,分别为足印一、手印二。两个手掌印中的一个长0.65米,宽0.53米,另一个长0.84米,宽0.41米,深陷于巨石中,似佛陀持无畏印。两米外的另一块巨石上则有一个长1.52米、宽0.75米的脚印。傣族群众每年都要到这里敬仰朝拜,滴水念经,赕钱赕物,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足。园内有芒果树和菩提树共生的奇特现象,一株菩提树从芒果树中长出,紧紧连在一起,树下有两块天然的大石头,石头上留有人坐过的明显印迹。有一位到过印度和尼泊尔朝觐的日本人到此看后大惊,他说在尼泊尔释迦牟尼讲经处也有两棵这样的树,就连树下的石头也是一模一样的。当地人把这两棵合二为一的奇树称之为爱情树,相爱的男女只要到这里谈情说爱,或者对树许下心愿,恋爱过程就会一帆风顺,将来婚姻就会美满。宗教的信仰和世俗的爱情都在这里找到了象征,人与佛的距离并不遥远。

在景谷这样的佛迹之地很多,这些印迹分布于钟山乡吊脚坡、芒洪、芒旭、铜厂、训岗、香盐,威远镇大寨,永平镇大仙人脚、小仙人脚、迁岗、迁糯,勐班乡的白塔、富勐、勐良、永海、芒乃、半坡乡的芒洛仙人洞,正兴乡的勐乃仙人洞等处,一般人很难全部去到,但永平镇的大仙人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雷光佛迹寺却一定要去。

伴着春日柔和的阳光,我们来到雷光佛迹寺,在清新而充满野樱花香味的空气中欣赏秀美的南亚热带风光,感受深奥的佛学内涵和思想境界。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来到永平那天,雷光山上彩云呈现、祥光闪烁、孔雀飞舞、金鸡啼鸣。佛祖站在雷光山顶睁开法眼望去,一马平川的永平坝子尽收眼底,但见坝子内瘴气弥漫、恶魔鬼怪四处游荡,万顷良田荒芜萧条,人们居无定所,食不裹腹。慈悲的佛祖为普度众生,便在一块巨石上跺了一脚留下足迹,镇住了作怪的妖精。又在另一块巨石上猛击一掌留下掌印,降住狂乱的魔鬼。再用松枝向坝子洒下5滴晶莹剔透的甘露,分别化成坝子中的5条小河,松枝插在他的足迹旁,地上随之冒出一股清泉,佛祖用一只螃蟹压住了泉眼。从此,永平坝变得滋润而富饶,随从佛祖来的孔雀和金鸡为坝子衔来草药和谷种,使坝子里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佛祖插下的松枝繁殖成了遍布丛山峻岭的思茅松。孔雀和金鸡也分别在佛足迹旁烙下金身。

雷光佛迹寺建于1785年,坐落在永平镇芒腊村芒景社北部2公里的莱贯罕山上,海拔1400多米,前面有雪白如练的大叠水岩瀑布,后有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来到佛寺山门,一个巨大的“佛”字雕在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字迹苍劲有力。寺中有佛迹三,一为手印,足印有二。足印与别处不同,名为大小仙人脚。其中大仙人脚为四足印叠在一起,长约1.5米。相传是佛经里“戛古尚塔”“戈那戛纳”“戛洒巴”“果大麻”(即释迦牟尼)四位承先启后、薪火传承的佛祖留下的,四位佛祖在石头上踩下的脚印都是左脚同一位置踩下,四个脚印重叠在一起,一个与另一个向前移几公分。这处佛迹与泰国北标的佛足印一模一样,因而声望远播东南亚一带,每年都有各国、各地游客前来参拜,2007年泰国国王还前来朝觐,并留下了巨额香火钱。寺内还有三口山泉,活水清凉,水质甘甜,被称为佛祖的“圣水”“仙水”,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要喝上几口,还要亲自带上一瓶回家赠与朋友亲人。

寺里正在做赕,山下的傣族信众,清晨就来到山上,吃斋念佛,到傍晚暮色中才离开。一些家中不顺,或者身有疾患的人,则住在寺院,更进一步赕佛祈福,获得内心的安宁。非常奇特的是在’阡悔、祈祷时,每一个人都要用一块白布蒙住面孔,这种礼佛的方式我们从未见过,整个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寂静中只听得到我们的快门声,仿佛很不合时宜地出现在这个庄重肃穆的场合,让我不想再按下快门打破这里的宁静。寺院长老告诉我们说,蒙白布的用意是隔绝外界杂扰,屏住呼吸地向佛祖祈愿,这样人们能够更虔诚,更心静,更好地感悟人境与佛境的世界。

景谷不仅有佛迹,还有着78座南传佛教的寺庙。历经沧桑的迁糯佛寺在我们眼前卓然屹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好赶上了傣家乡民在迁糯佛寺举行纳福做赕的活动,寺院香火缭绕,诵经修佛的声音隐隐若闻。村民们在大殿里诵经祈福,循声走进去,殿内金碧辉煌,座上佛祖宝相庄严,帐幕恍然轻垂,慈祥的长者们赤脚盘腿,分列而坐,身旁是纳福用的献礼。主事的佛爷位列于居中,座位高出其他人,慈目微合,口中念念有词。每当佛爷祈福完毕,佛扇一挥,下面的人们就应声唱诺,接着挥洒手中的献礼,纷纷扬扬,似从天而降的礼花。纳福仪眼前的塔包树、树包塔,让人惊叹不已!相互对峙的塔包树树包塔,是在砖砌古塔之中生长出了两颗树,不仅树冠从古塔顶上喷薄而出盖护全塔,而且树根也早已从塔基向外伸出扎根地下。这两处古塔之中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竟都是佛教圣树――菩提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m埃!”伸向天空的塔包树、树包塔,像是寺院的守护者,更像是像两个互相凝视的亲人,树下乘凉消夏、纳福祈愿的人络绎不绝,而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不断成熟的菩提果招引着黄鹂、画眉、山雀等鸟类栖息飞腾,招朋引伴婉转啼鸣。晨昏之间,伴随着悠远的诵经声,袅袅的香火,形成一派自然和谐的生动场景。也许,这也是佛祖期待看到的人间美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为什么在南传佛教的传播之路上没有出现那些规模宏大的石窟,而是从斯里南卡、泰国、柬埔寨,到中国的西双版纳、景谷留下一串串佛祖的足迹呢?其实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造像只雕刻佛座、佛足和菩提树,通过简洁明快的形式,来显示佛的存在和睿智。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佛教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但是,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终都坚持三项恒久不变的原则:1.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2.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3.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流传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自然保留了早期的传统,认为见佛足迹如见佛,它与佛祖舍利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平日朝拜的圣物。而北传佛教属于提倡改革创新的“大众部”,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犍陀罗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诞生了石窟艺术。

岁月如梭,当北丝路上的石窟被风沙所掩埋,而南丝路上的佛迹被雨林所吞噬,在释迦摩尼涅磐2500多年后,人们开始重新发掘佛的世界。100多年前,斯塔因发现了敦煌的莫高窟;那么谁又发现了景谷的佛迹呢?没有人!因为它不需要去发现,佛迹如同南传佛教一般,一直根植于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朴素的信仰就像莲花一样在山间盛开。

县城的勐卧总佛寺,相互对峙的塔包树树包塔,是在砖砌古塔之中生长出了两颗树,不仅树冠从古塔顶上喷薄而出盖护全塔,而且树根也早已从塔基向外伸出扎根地下。

上一篇: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