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资源: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

时间:2022-08-01 09:32:19

集群资源: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

[摘 要]本文从战略管理资源基础论出发,分析制造业集群的资源状况,提出集群资源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形式,并对集群资源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其与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集群资源是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尝试从逻辑上沟通传统资源观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从理论上构建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产业集群 集群资源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8-0086-07

一、集群资源的提出

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命题。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特定业务的经营中,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或者提供远远超出价格的独特利益。战略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研究。比如,波特(Porter,1980)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存在于企业外部,即能为企业创造持久优势与超额收益机会的市场结构;迪里克和库尔(Diericks and Cool,1989)认为不可模仿的战略资源是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 and Hamel,1990)以及蒂斯(Teece,1997)等人认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内生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来获得;巴顿(Barton,1995)、格兰特和利布斯金(Grant and Liebeskind,1995)等人认为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以及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特别是企业的隐性知识,它们难以模仿。从以上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战略管理学者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由于受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包括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等),都隐含着二个假设前提,一是企业是同质的(资源是相同),二是即使企业拥有某种异质性资源,资源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因为资源具有流动性(Jay Barney,1991)。为了进一步揭示企业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功能和作用,“资源基础论”的代表人物将资源作了进一步的细分。Jay Barney(1991 a)认为企业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本资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s)、人力资本资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s)和组织资本资源(organization capital resources)”。物质资本资源是指企业的物质技术,包括企业工厂、设备、地理区位、原材料等;人力资本资源包括训练、经验、判断、关系,企业中管理者和工人的洞察力;组织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计划、控制、协调的系统,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Itmai & Roehl(1987)、Hall(1992、1993)、Michael D.Michalisin(1997)等认为企业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具有物理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面所述的物质资本资源。而无形资源缺乏物理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面所讲的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无形资源又可以分为资产(asset)或技巧(skill)(Hal1,1992)。Hall(1992)认为无形资源是能力差异的“原材料”,是导致持续竞争优势和企业的超绩效的源泉,企业成功的最主要的五个无形资源分别为公司声誉、产品声誉、雇员的技术诀窍(know-how)、组织文化和网络。波特依据钻石模型,将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认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仅在于拥有低成本或高质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注意钻石模型中资源的配置和效益。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学者虽然从资源的角度,对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都将研究局限在对现有制造业集群内部企业资源共享和结构性整合。但资源共享和结构整合只是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为此,资源共享和结构整合无法就同样的宏观环境、同样制造业类型的制造业集群,为何有的制造业集群保持生机和活力,而有的制造业集群衰落甚至消失等客观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关于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制造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经济组织,如同企业一样,存在一种既不同于集群内企业的又有别于其他制造业集群的异质性资源。我们将这种异质性资源定义为“集群资源”,是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

二、集群资源的概念

战略管理学者认为,凡是能潜在地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要素都应视为资源。根据作用和功能的不同,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制造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集群各行为主体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在内部聚集和优先耦合机制的作用下,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种异质性资源――集群资源。由于集群资源的作用,不仅使制造业集群表现出系统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的特点,而且使制造业集群具有独特的属性、特征和行为,成为制造业集群区别于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和其他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标志。

(一)集群资源的内涵

关于集群资源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广义的集群资源是指集群中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集群的所有资本形式,包括集群中企业所占有的各种资本形式。狭义的集群资源是指根植于集群网络之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集群利益相关者共同投资形成并被集群企业所共享的异质性资源。狭义的集群资源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本文讨论的集群资源就是狭义的集群资源。

根据狭义的集群资源的定义,我们发现:第一,狭义的集群资源显然不包括集群中的一般性的物质资源(资金、厂房等)和共享的基础设施,这使“集群资源”与吴晓波、耿帅所论述的共享性资源区别开来;第二,集群资源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整合,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一种异质性资源,这又不同于蔡宁等人“资源结构性整合”观点;第三,集群资源不是初级的基础资源,而是一种高级的战略资源,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形成;第四,集群资源不是一般性的资源,而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为集群发展服务的一种专业性的资源。

(二)集群资源的外延

根据集群资源的定义,结合对世界各国各种类型制造业集群的考察,作为一种异质性的资源,集群资源的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群战略。集群战略是将制造业集群的主要目标、基本政策和行动结构整合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模式或计划。集群战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要实现的集群目标、指导或限制集群企业内行动最有意义的战略与政策、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步骤或程序。这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测度集群战略资本存量的三个主要维度。集群中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在长期的合作和竞争中,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逐渐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使集群企业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2. 集群结构。集群结构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在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形成独特的半自律性的产业结构体系。集群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信息链、价值链以及集群内部的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等。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弹性专精成为企业和集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使集群结构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呈现出模块化的特征,大量的模块设计商、模块制造商和模块整合商聚集在一起,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和过程。[1]模块化的集群结构给产业集群带来了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集群内单个企业总是集中于有限的技术和生产过程,形成专业化特点,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能够加速信息的沟通,及时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协调成本;三是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在统一的规则指导下,使生产和设计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多样性,降低了创新成本。青木昌彦(2003)认为,硅谷能够在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长期引领世界潮流,很大原因归功于“锦标赛”式的激励机制和“模块化”的集群结构,使各模块制造商创造性的模块设计和生产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集群制度。制造业集群处于相同的地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集群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集群内信息传递迅速,当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声誉时,区域内其他企业都能知道并愿意同其合作;反之,当某个企业一旦做了一件违背契约的事,其他企业也能知道,并且很快不会同其进行交易活动,使违约企业的不良声誉“臭名昭著”,且面临群内其他企业严重的集体惩罚,不与违约企业进行交易,形成强烈的舆论作用和心理约束作用,造成违约企业“孤立”甚至脱离集群,面临巨大的“沉淀成本”。另外,政府等相关机构运用正式制度对违约企业实施制裁,提高其违约成本。这样使得群内企业一次性违约不经济,一般不敢轻易做出违背契约的行动,企业违约的动机就减少,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就越有效率,整个集群和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可以在集群中增强竞争优势。

4. 集群品牌。集群内的企业长期规范经营, 通过良好的质量、全面周到的服务等, 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共同铸造起集群品牌。集群品牌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集群品牌对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市场“聚焦”效应。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一样,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注意力,从而扩大制造业集群的销售市场。二是制造业资本筛选集中效应。由于集群品牌的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相对区域优势,外地投资者将纷至沓来,本地投资者也会将异型投资转变为同类型投资。三是产品销售过程的价值信息传递效应。企业品牌仅仅包含单个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信息,集群品牌则提供众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信息。四是关联产业带动效应。集群品牌不仅可以带动主导产业发展,使之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也会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总之,集群品牌是消费心理与价值取向同精神价值的统一体,是消费心理与价值取向的综合体。

5. 集群网络。制造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一组交互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根植于某一特定地域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网络组织。集群网络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生产网络、营销网络、社会网络、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内部核心网络和外部辅助网络。由于价值理念、文化和制度的一致,地理上的接近,产业的关联,人员的频繁交流,集群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完善的集群网络,并依托集群网络,企业之间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在竞争和合作中培育和形成独特的社会资本,使得集群网络较之其他网络更具凝聚力与竞争优势。[3]

6. 集群文化。制造业集群“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4] 在区域上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勇于冒险、积极创新、相互协作、奋发向上的集群文化。在现实中,集群文化表现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经营哲学、道德准则和员工心态等。与单个的、零散的企业文化相比, 集群文化是众多企业文化灵魂和精髓的融合与体现, 通过对集群行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发生作用, 从而影响不同文化地域企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硅谷和128公路相比,其竞争优势的根源就是其独特的创业文化。[5] 在第三意大利,大多数企业都是由本地原来的家庭作坊转化而来的,拥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 而且企业之间地域接近、彼此熟悉、生产相互联系, 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从而在长期的交流与合作中, 逐渐形成了根植于本地的区域产业文化, 这种产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诚实与信任。

在集群资源的构成中,集群的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和文化等六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集群资源投资这种连锁性特点就集中反映了集群资源要素存量间的相互依赖性。

(三)集群资源的评价

任何一种资源的作用和功效都是客观的,均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对集群资源进行评价,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根据集群资源的概念以及集群资源在竞争中的表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现有的理论工具和模型方法,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集群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分别考核集群的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和文化等,设定和建立相应的指标,分析评价产业集群的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和文化等基本状况,运用下列数学公式定量地测算出集群资源存量的评价值,① 对产业集群进行“全面观察与评价”。

在公式中,CRS代表集群资源存量的评价值,S1代表集群战略的资本存量评价值,S2代表集群结构的资本存量评价值,I代表集群制度的资本存量评价值,H代表集群品牌的资本存量评价值,S3代表集群网络的资本存量评价值,C代表集群文化的资本存量评价值。?茁1、?茁2、?茁3、?茁4、?茁5、?茁6分别代表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和文化等资本存量的贡献系数。考虑到集群资源的收益递增特征,为了计算和获取数据的方便,尽可能反映集群资源的特性,我们假定:

?茁1+?茁2+?茁3+?茁4+?茁5+?茁6=1

首先,计算集群的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文化等资源存量的评价数值。我们根据不同产业,分别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数理分析计算得出具体数值。例如,集群战略资源存量的测度,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1)制造业集群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2)指导或限制产业集群的最有意义的战略与政策;(3)制造业集群企业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步骤或程序。集群结构资源存量的测度,可以从制造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分工层次、行业集中度、互补程度等分指标来判定。集群的制度、品牌、网络、文化等,也可以参照此办法,分别得出相应数值。其次,分析集群的战略、结构、制度、品牌、网络、文化等资源存量的贡献系数。可以采取专家学者评分以及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贡献系数。然后,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纵比和横比,建立分析模型,检验调整贡献系数的具体数值。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出集群资源的整体评价数值。集群资源最终的评价数值,将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集群资源是长期投资形成的,在不同时期,集群资源的评价数值和贡献系数会有所变化,需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以反映集群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变化。

三、集群资源的特征

制造业集群具有专业化、聚集化、网络化、根植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作用,使集群资源成为一种异质性资源。制造业集群不同于企业,集群资源既有稀缺性、不可流动性、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性等异质性资源的一般特征,还有以下个性特征。

1. 集群资源具有收益递增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规模收益有不变、递减和递增等三种形式。对于一般实物资本来说,普遍存在着投资的收益递减规律。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随着投资的持续增加,收益不仅不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类似于“马太效应”的情形,直至被另外一种全新的知识资源替代为止(阿瑟W.B.Arthur,1988)。集群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资源,由于集群网络的延伸效应和集群品牌的扩张效应等,给产业集群带来更大的外部影响和社会收益,这反过来又诱致企业等进一步聚集和投资,从而出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2. 集群资源具有激活催化作用。一般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递减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可能性边界所决定的。根据莱伯斯太因(Leibenstein,1975)的观点,X―非效率的存在妨碍了企业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集群通过战略、结构、文化、制度、社会等集群资源的协调作用,可以激活集群内部物质资本和纯粹人力资本,克服X―非效率,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使产业集群现实的经济活动尽量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集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产业集群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的催化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集群资源具有高度专用属性。集群资源的专用性就表现为集群中没有任何一方对集群资源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任何集群资源投资都天然属于集群本身,这与物质资本和纯粹人力资本有较大区别。集群资源的专用性,一方面表现为它的不可转让性,即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集群资源投资的回报必须依赖于产业集群的总体绩效,难以分解出具体某一项集群资源投资的收益。从长期发展来看,集群资源投资回报率高低只能是集群整体成就和集群中个体成就的折衷反映。

4. 集群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集群资源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集群资源一旦产生,集群内的任何企业都会享受到集群资源给它带来的利益,集群资源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作为公共物品, 集群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竞争性是说集群内的某一个企业消费了集群资源这一公共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企业对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或者说集群内新产生的企业同时享有集群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集群内的任何企业都没有能力排除集群内的其他任何企业从集群资源中受益。也就是说,不管集群内的企业有没有为维护集群资源做出贡献,都可以从这一公共物品中受益。

四、基于集群资源的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企业资源论认为,资源、能力、知识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对相对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的占有(Barney1991)。而异质性资源为什么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呢?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异质性资源之所以难以被模仿和替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异质性资源形成和作用的因果模糊、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本土根植和网络互动等。

1. 集群资源的因果模糊。李普曼和鲁梅特(Lippman and Rumelt,1982)认为,模糊是关于不清楚何种因素是影响企业业绩优异或劣等、限制模仿和限制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6] 换句话说,因果模糊意指人们弄不清楚成功企业为什么具有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来自何处。正因如此,竞争对手才不知道如何去模仿或学习它的这种能力,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应当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去实施何种战略。因果模糊根植于未阐明的独特资源、默认知识、核心能力、决策过程、社会资本之中,并自然产生模仿壁垒或“隔离机制”,因此能保护资源不被竞争对手模仿,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集群资源各要素的确切作用经常很难明确界定。由于没有能力去识别和控制真正起作用的变量,积累集群资源的过程又是随机的和非连续性的,只是由资产存量的水平来决定成功的概率。这样,导致集群资源存在因果模糊性,其他企业要模仿这种资产存量变得几乎不可能。[7] 由于特定历史社会条件的作用,集群内部长期积累的以知识、技能和品牌等为主要内容的集群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默认知识。瓦格纳和斯特伯格(Wagner and Sternberg,1985)认为,默认知识是无组织和非正式的,相对其他知识难以领会,因而不适合直接指令,这是典型的因果模糊特征。[8] 对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说,默认知识所带有的因果模糊性恰恰是最关键的因素。

2. 集群资源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最早是由阿瑟(Arthur)提出用来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的。[9] 诺斯(North)把这一概念拿到制度经济学中用以说明制度变迁的过程。在他看来,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10]诺斯清楚地阐明了制度变迁受文化和政治这两个重要的累积过程的影响,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先从认知层面开始,经过制度层面,最后达到经济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路径依赖的传递途径和认知根源。[11]

3. 集群资源的社会复杂。制造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由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等大量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构成,这些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12]制造业集群不同于市场和企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集群处理复杂性的游戏规则是自发形成的,不是由更高级的力量预先设定和安排的,并通过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得以更新;集群是由历史作用产生的,按照一种难以观察的内在逻辑组织起来的地区生态系统,经验的积累、资源的形成和关系的整合都是独一无二的和不可复制的。[13]在制造业集群内部,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科技人员与劳动者往往在同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工作与生活,围绕生产链、供求链和价值链等,形成了集群内企业、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成独特的集群网络,并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社会资本,聚集成独特的集群资源。这些集群资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构成了竞争对手的模仿障碍,强化了异质性资源的隔离机制,是集群外部单个企业所难以获得的。

4. 集群资源的本土根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具有嵌入性(em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根植于本土文化,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14] 格瑞・约翰逊(Gerry・Johnson,1987)认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这个过程大多为潜移默化而非语言文字的,虽然有时也通过较为正规的教导来强化。组织成员只能部分地描述并巩固他们文化的信念,更不能说复制。[15] 巴尼(Barney,1986)也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区域内各种传统、宗教、历史习惯,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其他地方无法模仿的。组织无能为力理解和复制自己的文化是对竞争优势的最佳保护。[16] 制造业集群具有地方化的重要特征,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从中汲取发展的营养,形成独特的集群资源,提升了集群的竞争力,显现了制造业集群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是形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集群的根植性为集群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途径和载体,也使得在全球化的“疾风”中,制造业集群像植物一样根植在本地化的土壤中而不游移。

5. 集群资源的网络互动。制造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17] GREMI小组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8] 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产业集群变成一个大规模复杂网络。集群资源和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是辩证统一的(见图1)。一方面,在因果模糊、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本土根植和网络互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集群资源成为一种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在规模报酬递增和激活催化效应等作用下,能够为集群企业获取理查德租金,使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与维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借助集群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又会反作用于集群资源,使集群资源实现自我强化和自我积累,进一步加速集群资源的发展和壮大。总之,按照循环累积因果规律,[19] 在路径依赖和网络互动等影响下,集群资源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使制造业集群变成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结论

本文在企业资源论的基础上,提出制造集群资源这一概念,认为集群资源这种高级生产要素是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初步探讨了集群资源的概念、构成、特征以及基于集群资源的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等重要问题,尝试将制造业集群与企业战略两大领域结合在一起,以集群资源为基础构建制造业集群竞争优势新的分析框架,是对以传统的企业资源论为基础的战略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提出并建立集群资源这一概念,有助于跨越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之间的鸿沟,从逻辑上将众多的制造业集群的理论整合起来。集群资源概念的提出,也为客观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集群中的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通过投资和培育集群资源,提升制造业集群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这对于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的国际化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 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青木昌彦. 硅谷模式的信息与治理结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

[3]黄建康. 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王缉慈. 关于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 经济地理,2004,(4).

[5]安纳利・萨克森宁. 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6]Lippman,Stephen and Rumelt. Uncertain Imitability: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418-438.

[7]张胜,路风. 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 世界经济,2003,(9).

[8]Wagner R.K. & Sternberg R.J..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real-world pursuit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9:436-458.

[9]Arthur W.B.. 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 Events,The Economic Journal,Vo1.99:116-131.

[10]道格拉斯.C.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North.D.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2]John H.Holland,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d Spontaneous Emergence[M]. Alberto Quadrio Curzio and Macro Fortis eds 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s and Mode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Physics Verlag Heidelberg,2002:25-34.

[13]Enzo Rullani,The Industrial Cluster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M]. Alberto Quadrio Curzio and Macro Fortis eds 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s and Mode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Physica Verlan Heidelberg,2002:35-61.

[14]Harrison. B, Industrial distrust:o1d wine in new bottles[J]. Regional Studies,1992(26):469- 483.

[15]Johnson Gerry. Strategic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M]. Oxford,Blackwell.

[16]Barney Jay B. Organizational culture:Can it be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656-665.

[17]Porter M. E.. 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dustrial in a global economic[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 34.

[18]Keeble D.. Wilislisos F. High- technology clusters,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mming in Europe[M]. Aldershot:Ashgate Published Limited,2000.

[19]G. Myrdal.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veloped Regions,Gerald Duckworth & Co. Ltd,195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论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组织合法性 下一篇:丹托、历史与人类生存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