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新尝试

时间:2022-08-01 07:26:26

“三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新尝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积累和不断的内化,如果仅仅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学生很难真正的感知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更不可能引发内心的思考。

一、相信学生,引路“自学”

笔者在组织学习粤教版必修3《唐诗五首》中的《从军行》(其四)时,给学生补充《从军行》七首中的其他六首,提前一周时间做了如下“自主学习”指引:

(1)借助资料,了解王昌龄的经历和作品。

【展示交流方式】课堂分享王昌龄的经历和作品,在笔记本上进行补充、整理。

“作者简介”这一通常由老师通过板书(ppt)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进行记录的环节,变成了学生主动翻阅资料,搜索、积累、辨析、重组知识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知识在脑海中就更牢固了。再加上课堂的展示,学生的求胜意识被激活,自主学习自然变得主动。

(2)找出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中的典型意象,归纳到“积累本”上,并总结边塞诗意象特点。

【展示交流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将归纳的意象展示到班级作业展示栏内,老师打分、点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补充到自己的作业本上。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诗歌中什么是“意象”及其作用有了基本认识。所以,积累意象这一学习任务并不难,但是,让学生总结“意象”特点则是一个小小的“难”点。

(3)自主、合作鉴赏《从军行》七首,为每首诗写150-200字鉴赏(意象、意境、手法、情感)。

【展示交流方式】小组推荐优秀鉴赏作品在作业展示栏展出;每个小组挑选一首进行深入鉴赏,并在课堂进行分享、交流。

二、巧设“挑战”,训练思维

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欲和探索欲、促使其在“思考”“质疑”和“解疑”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问题驱动法”是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个教学方法,设置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脚手架”,架子要搭稳,搭得科学,学生才能顺着“架子”不断往上爬。所以,问题的设置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粤教版必修3的议论性散文《窗》,网上可参考的众多教学设计主要是如下设问: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论述窗?

(2)那体现作者观点感悟的句子有?

(3)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比喻?

(4)“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追求”和“享受”有什么不同意义?

(5)为什么说“门是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6)你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关窗和闭眼的连带关系”?

这六个问题切中了文本重点,但“架子”搭得太细,没有给学生留下自我探究的空间,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教师代办,学生甚少参与真正的思维活动。

我们将以上六个问题简化为三个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论述窗?

(2)文中有哪些体现作者观点感悟的句子?请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

(3)找出你不太明白的地方,供大家讨论探析。

这三个问题都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阅读方法、质疑解疑能力、思维深度发散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引: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层次分析,把握文本的中心;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并尝试理解和表达;第三个问题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学生存在的疑惑,肯定会涉及到教师预设的那些难点,但不同的是,这些问题从由教师提出变为学生自己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探讨欲望,这时,教师只需要把握时机,在旁边“添油加醋”,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互助解决问题并探讨问题,当然,这最考验教师的课堂洞察力、把控力。

上一篇:小学识字教学的立足点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