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01 06:54:12

《施工企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施工企业会计》是一门集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技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探索实践的问题。下面结合《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粗浅的谈几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采用“设置疑问法”教学,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

“设置疑问法”即把每一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置成疑问,每个疑问下面在设置许许多多的小疑问,疑问的设置应层层递进,符合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思维特点,循循善诱的启发学生求解每个问题。采用“设置疑问法”教学,可以加大学生参与力度,促进师生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对理论问题、社会问题探求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施工企业会计》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设置疑问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一节时,可诱导学生思考“企业为什么要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应考虑那些因素?”、“哪些固定资产应提折旧?”、“什么时间计提折旧?”、“为什么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企业计提折旧有哪些方法?”、“假如你是企业的会计人员,你选择那种方法?”、“企业是否可以选用加速折旧?”、“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的企业,如何进行纳税调整?”、“实际计算应计折旧额时,如何确定残值率?” 这样,学生在思考、求解、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指正的过程中,很自然的掌握了固定资产折旧一节的主要内容和实务操作,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采用“设置疑问法”教学时,每次课结束前应注意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引入“案例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在《施工企业会计》教学中,我们引入《案例教学》,即结合《施工企业会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施工企业现场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设计编写教学案例,穿插在有关章节中讲授。例如:建造合同收入核算中的难点是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计提、转销的核算,为了使学生掌握建造合同预计损失计提、合同完工转销的核算方法,我们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编写了《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计提、转销核算案例》,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一步一步的操作,从各年如何记录实际发生的成本、与业主工程款结算、代扣“两税一费”、年末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计提、合同完工合,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转销及结清“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账户等整个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在指导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启发学生自己分析、解决。例如,在《案例》中,第二年,合同预计总成本大于合同预计总收入20万元,应计提多少坏账准备,学生不知如何计算,在此,应启发学生,工程完工预计总亏损多少?通过核算已确认了多少合同毛利?这一问,使不少学生恍然大悟。第三年,合同预计总成本大于合同预计总收入10万元,不少学生又不知如何计算,此时也应向启发学生,通过正常核算已确认合同毛利多少?已计提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是多少?通过启发设置疑问,使学生茅塞顿开。

通过案例教学,增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实务的内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会计图解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管理活动、会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系统全面、生动具体,便于学生系统把握会计的教学内容。

在《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凡是能够用会计图解方式表达的,都制作成“会计图解”。如 “材料采购、收、发业务核算程序示意图”、“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核算程序示意图” “周转材料核算业务处理示意图”、“临时设施核算示意图”、“建造合同收入核算示意图”等等。

通过“会计图解法”教学,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对施工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方法取得深刻而直观的印象,使学生轻松把握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方法。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使教学的思想、教学的理论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国内外的大量实践也表明,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了该课程PowerPoint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经过几年的教学使用和反复修改,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把枯燥无味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动画、音乐、图像等表现得生动有趣,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师与生、教与学有了更好的协作空间,形成了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也使课堂教学输出的知识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授课质量。

为提升《施工企业会计》课程的品质和内涵,我们还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平台,在校园网上提供了丰富的施工企业会计学习资料和链接了某些著名大学、施工单位和专业会计网站,已上网的施工企业会计学习资料有:《施工企业会计》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模拟测试题、习题案例、专题讲座、施工项目核算模拟实训资料等,为具体指导项目核算实训,制作了《实训指导教学课件》,把实训的操作程序,主要的原始凭证、收付款凭证、日记账、总账、各种明细账、会计报表,逼真的制作成课件,尤其是各种原始凭证的填制、自制,收付款凭证的编制、各种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期末结账的方法,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不仅满足了学生课程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也起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展专业视野的作用。目前,《施工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化,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将课堂教学和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施工企业会计》课程在教学的安排上,采用了每章授课结束,都设计安排相应的习题,加强练习。课程结束,安排一周的施工项目核算模拟实训。习题都是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财税法规的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会计核算的实际编写而成。施工项目核算模拟实训,也是我们根据中铁某局工程处的实际工程项目核算资料,从投标、中标组建项目部开始施工,到工程竣工结束一个完整的项目核算资料改编而成。在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真实的凭证、账表等进行规范化操作实践,使学生有一种置身于工作岗位的感觉。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模拟仿真实践,不仅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全部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对会计凭证的传递、记账规则、对账结账、会计档案的管理有了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切身尝试了会计岗位工作职责与特点,从而对施工项目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对此深有感触:“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使我们既学到了书本知识,又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从调查中所引起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的四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