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MS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8-01 04:16:30

CGMS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护理管理方法,为构建规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与经验。 方法 6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33例(动态组),指尖血糖监测血糖3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分别在第3个月、第6个月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 动态组在第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 < 0.05),该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入院时(P < 0.01),上述其他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采取CGMS引导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可获更良好的糖脂代谢控制;借助于CGMS直观的血糖图,可进一步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的效果,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改善糖脂代谢控制水平、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管理;代谢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112-03

Role study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guided by CGMS in diabetes management

LI Shuhua CHEN Xiaoyan ZHOU Yulan HUANG Lianyi CHEN L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anagement and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by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guided and provided experience about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model.Methods 68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were studied,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was used to monitor blood glucose in 32 cases as dynamic group and 35 cases of fingertip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giving the appropriate care and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fasting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s,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hanges.Results Th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of dynami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dmission in the first six months(P

[Key words] CGMS; Diabetes management; Metabolic control

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一项新的微创血糖监测技术,由葡萄糖感应器、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通过连续72 h的监测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并通过电脑下载完整的单日图、多日血糖图及统计数据报表报告[1],有助于认识血糖波动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等,并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进而优化降糖方案,改善血糖控制水平[2],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该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9年2月~2011年6月对3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同时,根据血糖监测图谱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运动、规范服药等护理干预,分别于3个月、6个月后复查血糖、血脂等代谢项目,对干预进行评价,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33例于2009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需行动态血糖检测的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签署动态血糖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佩戴CGMS者。②患有严重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影响血糖、血脂及实验结果的患者。

1.2 病例收集

共收集3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22例,年龄28~78岁,病程0.5~30年,空腹血糖(10.10±0.93)mmol/L,HbA1c(8.23±0.36) %,以同期收治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指尖血糖监测进行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患者35例为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36~76岁,病程0.5~30年,空腹血糖(12.71±1.03)mmol/L,HbA1c(9.26±0.42)%,两组患者的病程、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1.3 监测方法

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检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美国强生稳豪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观察组:告知患者佩戴CGMS的目的及需要其配合的注意事项,日志表记录的方法,告知需每天4次指尖血糖测定以校正的意义,并签订知情告知书。对照组:每天行指尖血糖监测4次。两组患者均参加科室每周一次的糖尿病知识讲座活动。

1.4 佩戴CGMS的方法

①向患者介绍使用CGMS的安装步骤,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②签署知情同意。③提前20~30 min将探头从冰箱中取出复温,对监测仪的电流、电缆线进行检测,校对日期、时间,清除历史记录。④选择腹部距肚脐5 cm以外,避开疤痕、伤口、皮肤破损伤处以及患者腹肌活动大的地方,予75%酒精消毒2次,把探头置于助针器,使之与皮肤尽量成60°,按下助针器开关,使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取下助针器,拔出针芯,接上监测仪,予3M敷膜贴紧探头与导联线。避免松脱,检测电流、电压,待其稳定后,行初始化,1 h后测指尖血糖,输入监测仪中,使监测仪开始工作,连续24~96 h监测。

1.5 佩戴CGMS期间的护理

1.5.1心理护理CGMS是糖尿病治疗中较先进的监测手段,患者对其作用及监测过程中的配合心存疑惑,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墙壁宣传栏、小册子及温馨提示等渠道介绍,并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使患者对佩戴仪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较快熟悉仪器佩戴时注意事项,尤其是仪器报警时及时通知护士的重要性,让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5.2 结合动态血糖图谱和“动态血糖日志表”的健康教育佩戴者每天早上通过信息提取器输入电脑,采用Medtronic Minimed 数据分析软件下载,打印结果。医生护士根据动态血糖图谱结合“动态血糖监测日志表”进行分析,实施个体化的治疗,饮食与运动的干预,通过分析其血糖漂移变化的规律,为患者提供可视化信息,让其及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使其血糖水平更趋平稳。次日跟进前1天患者改变了饮食搭配和运动后的血糖变化情况,结合图谱和日志表评价其改变后的结果,从细微之处让患者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1.5.3 局部皮肤的护理护士每班检查患者穿刺点有无红肿、出血,导联线须固定良好,防止患者活动时牵拉致探头移位从而影响监测效果。本组中1例患者因习惯每天行俯卧撑锻炼致穿刺点出血,经局部消毒、重新固定后,顺利完成监测。监测完毕,拔出探头,予安尔碘外涂贴敷贴,本组病例无出现穿刺点红肿、硬结。

1.5.4 随访期的护理措施每个月通知两组患者按时回医院参加糖尿病俱乐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监测血糖、按时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配合等自我管理情况)并对其进行适时的个体化相关指导,分别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代谢项目。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入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与入院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随访时段动态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数据并未获得统计学差异。糖化血红蛋白动态组第6个月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并未看到差异。根据统计结果,虽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各随访时段所测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使用动态血糖仪的患者较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程度更显著(P < 0.05)。总胆固醇的改善程度亦然(P < 0.01)。见表1。

3 讨论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的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3]。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动态血糖监测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5]。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图谱的“可视化”教育模式,使患者对自身血糖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易于主动地配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为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随访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方法。

3.1 CGMS监测期间是进行糖尿病教育的最佳时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监测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细节,如血糖波动趋势、血糖漂移的幅度及频率、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等,并可了解血糖漂移变化的原因。连续数日的动态血糖监测亦可了解日间血糖漂移变化的差异[6]。医生、护士向患者及家属结合图谱和日志表分析,使其更清楚地了解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血脂等内分泌代谢。本科室还利用走廊定期制定的宣传栏,派发小册子,并进行每周一次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食物模型、图片等对患者进行小组化的健康教育。治疗中发现,动态组的患者更会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说明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饮食、运动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助于改善血糖、血脂等内分泌的代谢控制,在此基础上的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1可见,动态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的代谢控制更趋平稳,较对照组更合理。

3.2 良好的心态是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的前提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学者证实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这种负性情绪和环境变化、紊乱的内分泌系统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可相互作用,导致大脑不适当的激素或神经递质分泌,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代谢障碍而可能发展为器质性精神障碍[7]。而良好的心态则令患者敢于正视自己的疾病,主动学习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好的自我管理:如坚持饮食控制、定时遵嘱服药、规律地监测血糖、血脂以及加强锻炼等,成为疾病良好的自我管理者。

3.3 糖尿病教育俱乐部的建立为患者持续代谢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06年发表的糖尿病全球指南[8]中指出: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贯穿在糖尿病的初始诊断、每年1次的评估及有需求的过程中;以俱乐部为平台,是糖尿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动交流方面更有优势[9]。我们为出院的患者建立了糖尿病俱乐部,每个月活动1次,通过请专科医生、护士讲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技能,举行患者座谈会、请患者及家属参加模拟糖尿病并发症场景等活动,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也使部分患者避免了因症状减轻或暂时无症状擅自停药而致病情反复或治疗无效。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更重视细节问题,对如何更好自我护理皮肤、预防糖尿病足等更为关心。在饮食合理搭配、运动时间、方式的选择会结合检查结果分析做出调整,在病友座谈会活动时,更愿意分享其经验。由表1可见,动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总胆固醇较对照组低,血糖控制较好,考虑CGMS血糖检测可提供精确血糖变化数值,为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降糖治疗及饮食指导与护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3.4 家属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家庭干预可使患者树立良好心态面对疾病,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疗法;同时,提高患者对医嘱的服从性,防止出院后血糖控制不良、反复住院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的增加。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注重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主动跟他们沟通,告知患者血糖、血脂等检验的结果和治疗效果,科室每周一次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都请他们参加,分享他们在家庭干预方面的经验,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在患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结构等方面都给予充分关心、照顾,从而改善患者家庭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医院每个月1次糖尿病俱乐部活动也请他们陪伴患者参加,共同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讲座内容。患者家属可通过掌握更多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及时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对患者不利的不良环境因素和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CGMS引导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得到心理、生理方面的支持,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Klonoff DC.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roadmap for 21 st century diabetes therapy[J]. Diabetes Care, 2005, 28(5):1231-1239.

[2]母义明, 尹士男, 纪立农. 胰岛素泵规范治疗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

[4]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8):3388-3392.

[6]罗飞宏, 郑章乾.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0):1525-1527.

[7]Wood F, Jacobson S. Emp loyee percep tions of diabetes education needs: a focus group study[J]. AAOHN J, 2005, 53 (10):443-449.

[8]IDF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tes: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 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 care [J]. Diabet Med, 2006,23(6):579-593.

[9]吴伟英, 梁干雄, 陈少颖,等. 以俱乐部为平台的糖尿病教育新模式[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66-467.

(收稿日期:2011-12-09)

上一篇:乳腺癌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观察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