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场能源革命的前夜”

时间:2022-08-01 02:35:35

“我们正处在一场能源革命的前夜”

法国电力集团(EDF)是业务跨越全球的电力运营商,她是法国的“央企”,也和中国的央企一样肩负着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北京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是法国电力集团研究总院在全球设立的第七个研发中心所在地,也是法国电力集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神秘的“大后方”。3月中旬的一天,《能源》记者在这里拜访了法国电力集团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陈国飞。这位1999年便进入法电,曾先后参与芬兰奥尔基洛托EPR核电建设、辽宁红沿河电站设计、广东台山核电设计的技术派高管,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在华智囊团,如何发挥其软实力,在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中坐稳一席之地的故事。

《能源》:法电中国研发中心的特色之处是什么?

陈国飞:法电研究院除在法国有三个较大的研究基地,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美国和中国也都设置了研发中心。除了项目实践,我们还以两种途径来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第一是轮回派遣年轻的研发工程师到法国总院或者法国电力其他国际研发中心短期工作。他们经常带着课题和我们欧洲的专家一起工作2~3个月,既提升了能力又建立了长久的联系。第二是通过定期引进总院的专家来中国研发中心交流,他们都是在某个给定项目框架下来帮助中国研发中心。这两种循环机制,使得研发中心和总院的关系从基础上得到加强,再加上当今时代信息发达,研发中心的实际能力得以保障。

其次,研发中心的另一大特点是拥有院本部在相关领域的全力支持,并利用研究总院许多先进的软件工具、手段和专业技能与中国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例如,数字仿真领域拥有100%独立产权的三大软件平台:热工水力Saturne,力学领域 Aster, 水利领域Telemac。我们以“开源”的方式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共享,或用于具体工业项目应用,或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

最后,中国研发中心还利用法国电力在整个能源链上的优势,在许多关键课题上与中国合作伙伴形成了合作共赢关系,这为后续参加示范工程,实验平台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研发中心以其软实力优势在中国形成互补可持续的合作,从而产生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能源》:成立至今,研发中心主要进行了哪些项目?是否符合预期?

陈国飞:回顾研发中心这几年的整体运作情况,虽然在实践中有得有失,但在总体上符合预期,成果令人满意。从研究课题角度来说,成果预期较好的项目是核电数字仿真领域的研发,与中核、中广核、西安交大在核电数字仿真领域的合作,推进了集团数字仿真软件在中国核电领域的应用。此外,我们的软件“开源”政策在国内也开始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再如,对于低碳城市能源规划这样大家都认为看不清市场机遇的项目,我们也在上海临港区得到了实践。与清华大学跨季节地下储能合作研究,与中冶集团关于钢板混凝土结构研究,以及与中国水科院关于核电厂极端气象条件下洪水冲淹风险评估的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不可否认,有些课题也并不如意,如碳捕捉技术(CCS)创新实验平台的研究。没想到实际情况远不如4年前那么热,目前只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开展了新的技术尝试。依个人看,随着国内新能源的增长,煤电受限的大趋势,碳捕捉技术的研究热度将进一步降温。

比较出乎预料的是熔盐储能技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以及数字电厂在中国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很多中国很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对这些技术充满兴趣,我们也在积极通过无损伤实验测试其技术的可行性。在技术应用上,现已参与到国内工业示范工程中,如和中科院电工所在其八达岭光热电厂示范工程中的合作。目前双方已进入大力推动光热塔式熔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的第二期合作。

仅靠总部拨款也是不够的,一定要跟市场结合起来,因为市场是接纳技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走市场化道路对中国研发中心来说是一项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此,中国研发中心开始在市场上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行工程咨询。

《能源》:如何看待中国电力过剩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陈国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的转型势在必行,但是其身后跟着往往是庞大的人员基数,需要政府安置和国家扶持。我认为中国的大框架是要在减轻环境压力和保持经济发展之间做出平衡,具体到过剩的电力市场上,需要处理好新能源与煤电之间的博弈。

能源结构在调整,电力过剩是事实。实际上,法电在中国推行的业务是发展低碳能源(核电+新能源),加强客户端和国际业务。近几年也加大了分布式发电业务中的投资项目,如区域能源三联供、智能电网、新能源方面。对于研发中心来说,其支持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除了内部研发机构,还有外部咨询工程项目。

在欧洲,有关能源转型的讨论热火朝天,自由买卖的电力市场已经形成,电力作为买卖的产品属性也已全面形成。尤其在法国,法电已经感受到了售电市场强大的竞争压力。

而在中国,当前的电力过剩还伴随新一轮电力市场改革,如国内已成立的200多家售电公司,仍处在前期准备、相互观望状态。事实上,围绕售电这一新兴市场,商业模式、运营管理、能源交易、需求侧响应、节能咨询实施增值服务等,都要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如数字化平台来实施。这一局面已为科技界带来了新的研发机遇。

不可否认,我们已处在一场能源革命的前夜,新兴市场正在形成。

《能源》:能源互联网近期在中国大受追捧,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国飞: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能源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在于能源市场的开放与自由竞争,没有这点作为前提,研究能源互联网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其次,从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的三北地区集中式新能源基地,到东南地区负荷中心总是“跟不上”的输电设施,仅凭国家扶持条件下才能盈利的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能源互联网的目的就是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因此,推进新能源的技术从而逐步降低发电成本,加上强有力的新能源政策都是提高新能源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基本没有形成规模,比如冷热的生产与配送和电力系统基本隔绝,均属不同的公司经营管理。整合冷热电,这离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能源互转,由一家公司管理的区域能源系统距离尚比较远。

当前中国众多的新区建设,如生态城、低碳城、智慧城等都给区域能源提供了机遇,可以借此机会合理规划区域能源系统、微网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被调配,以满足其他区域的需求,这是能源互联的基础设施。

《能源》:法电研发中心怎样与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合作?您如何看待未来的合作前景?

陈国飞:法电研发中心与许多中国国有发电企业都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他们的主要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这种关系一般是总院与总院之间,而中国研发中心则主要在项目协调及实施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5年科技部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后,也加强了国际合作这一大方向。中国研发中心也正尽力协调中国合作伙伴参与到中法、中德、中英、中欧等合作项目中来。

上一篇:医疗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及风险性分析 下一篇:非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