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探究

时间:2022-08-01 02:13:39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探究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朗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水平。本文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理解及良好应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侧重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朗读方面的训练较为忽视,这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应用,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朗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性与变化性。简言之,就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朗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效果。走马观花地朗读,只会打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所以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加入自己的情感,注意文章的情感变化,并将其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朗读中受益,就应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进行朗读学习。在朗读的学习当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学生热爱朗读。如在文章《凡卡》中,当读到凡卡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被伙计捉弄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当中,好似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同时,要抓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反复诵读,感悟语言美

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应在读准字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的连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地朗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诗词的开头往往比较难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反复的朗读,并不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渎,这样无法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也就不会引起质的变化。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渎,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韵律。

3.尊重差异,个性发展

(1)首先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感悟,进行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的思想不同,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文章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学生的不同感悟,不要急于否定,要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文章进行理解。

(2)尊重不同选择。由于学生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的权利,让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

4.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1)准备阶段。首先对文章进行了解,掌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这也就找到了朗读的关键所在。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无限的向往之情,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表现出轻松、自然的感觉。文章是表达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提高朗读能力,就应该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所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的时候做到运筹帷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应注意选择训练点。对文章的朗读并不一定是人人相同的,而应做到根据人的因素、情感因素的不同,找到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如《葡萄沟》这篇文章,要更好地进行朗读,就要抓住关键点,找出哪些句子是文章的亮点,再进行朗读就会方便多了。

(2)指导阶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学习就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将朗读与思考进行有效结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对文章进行思考,才能对文章进行了解,进而才能有情感地朗读。在学生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绪随着文章语言的情感跌宕起伏,进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

(3)展示阶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进行训练,不仅仅是要加强指导,更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类朗读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活动中,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

朗读虽然只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大,朗读是帮助学生对语言进行了解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生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主要方法。语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小学语文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入门阶段,但也是基础阶段,只有在小学阶段做好教育,才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上一篇:对引领英语学困生“脱困”的思考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材建设过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