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

时间:2022-08-01 12:02:46

论我国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目前的利率形成机制表现为明显的“非市场化”特征。文章认为要制定正确的利率政策,必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货币供应量管理;继续深化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操作规范。

关键词:经济景气循环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利率市场化

利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及其变动直接关系到市场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率的变动可以调节市场主体储蓄与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调节生产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利率能够调节储蓄的总量和形式。利息是储蓄的报酬,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利率提高,储蓄收益增加,会使人们的储蓄意愿随之增强,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反之则导致货币供应量萎缩。从储蓄结构来看,不同类型的存款、证券、保险等金融资产的差别化利率结构也会对储蓄资产的形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短期利率上升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期限短、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作为储蓄的形式。而储蓄的增加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减少。

第二,利率能够影响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会对社会总投资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提高,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下降,那些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投资者被迫退出投资领域,从而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货币需求量萎缩;相反,利率降低,货币需求量就会扩大。而且,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还会影响投资结构。差别化的利率政策会影响不同的投资方向、期限等经济行为,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部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利率政策现状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的形成主要受制于政府的政治经济意图,政府不仅规定了利率的总体水平,而且还规定了各种利率的具体水平(即利率结构),并且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使利率严重的表现为“非市场化”:何时需要调整利率、调整幅度多高、利率浮动范围多大,都由国家统一规定。这种利率管理模式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各地都遵循统一的利率政策,不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和资金供求的差异灵活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利率政策。

我国自1996年开始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行大额长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利率市场化尝试;并积极推进境内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外币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固定利率向管理浮动利率的转变,利率市场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还将继续稳步推进。

利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影响其波动的因素很多、作用过程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一)经济景气循环

经济发展是周期性波动的,依次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利率和经济发展是顺周期变化的。在经济繁荣阶段,人们对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预期的资金收益率就会提高,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相对旺盛,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货币需求高于市场供给,这样利率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上升。长、短期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循环的步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而言,短期利率对经济景气变化的波动反应较债券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长期利率更加敏感。

(二)货币供应量

利率作为资金使用权的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呈负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资金充裕,借贷资金相对容易,利率就会下降;相反,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资金面紧张,借贷资金难度加大,利率就会上升。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同方向变动。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商品及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非常直接和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一国经济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远远不能弥补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损失,这样人们就不愿意把资金用于借贷,而更倾向于当前消费或投资,从而使得市场上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不足,最终导致利率水平上升。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市场利率的上升和下降,同样,利率的调整也会改变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所以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控制通货膨胀率的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

(四)汇率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汇率是货币的价格,它们是使用资金或货币的成本。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动对利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物价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渠道。

汇率变动通过物价影响利率。汇率变动通过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两方面影响物价。以本币贬值为例,从进口角度看,本币贬值后,进口商品的物价用本币表示会上升,使以进口原料为加工原材料的商品价格上升,如果该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很小或没有其他替代品,那么在进口商品物价及相关产品的物价上升而需求量又不下降,并且这种进口商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会通过生产成本上升推动最终成品价格上涨,这会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从出口角度看,本币贬值增加了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出口扩大,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国内商品供不应求,使太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和劳务,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样,本币贬值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产生名义利率上升的压力。

汇率变动通过引起短期资本流动,进而影响利率波动。在汇率变动的过程中,本币贬值会激发人们产生进一步贬值的心理预期,引起短期资本外逃。国内资本供给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同理,本币升值会激发人们产生进一步升值的心理 预期,引起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国内资本供给增加,引起利率下降。但是,汇率下降也会激发人们对汇率反弹的预期,可能引起短期资本流入,致使利率下降。

(五)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繁荣程度的核心指标,研究和实证表明,股价指数的变化对利率的波动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一国股市持续上行时,人们投资股票的热情逐渐升温,投资增加形成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资本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促使利率上升;相反,当一国股市处于下行周期时,人们就会将资金抽离股市而形成大量闲置资金,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供过于求,于是利率就会下降。由此可见,利率与股票价格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制定正确利率政策的现实选择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否定政府的调控作用,并不是排斥政府的金融调控。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调控方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正确的利率政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就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其上下波动。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稳步展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创造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金融机构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通过竞争创造出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第二,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市场化。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逐步降低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在确定存贷利率的同时充分考虑与存贷款相关的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第三,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得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更加明确地感知政策意图,实现微观利益与宏观、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第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并不等同于利率自由化,而且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操作规程,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加强货币供应量管理

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货币市场的供给情况,因此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多少确定利率水平,可以适应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货币市场上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过度失衡。近两年来,我国CPI指数高居不下,通胀压力持续存在。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增加。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第一大国,巨额的货币投放,必然成为通货膨胀的原动力。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利率。因此,利率政策与货币供应量管理密切相关。其一,控制增量货币。审慎制定货币政策目标,严厉控制新增贷款,多元化引导外汇占款,合理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其二,管理存量货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积极鼓励直接融资方式的运用,降低对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的依赖,减少资金沉淀。引导人民币适量输出海外,缓解我国资本结构性过剩的压力。

(三)继续深化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

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速存在着不合理性,对我国的经济平衡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必须进行深刻的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制度改革,使利率、汇率等工具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革外汇体制,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减轻国家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压力,提高市场参与者的外汇风险意识,中央银行则可在密切监控外汇市场变化的基础上,逐步调节限额结汇的比例,最后实现意愿结、售汇。二是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争取开放经济条件下管理资本随市场行情自发调节。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应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从而保持市场化利率的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三是逐步放宽汇率管制,实现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四)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操作规范来引导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并且是衡量投资类货币需求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股票市场还不成熟,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状况,有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制定正确有效的利率政策,要求股价指数及股票交易情况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因此必须加快完善股票市场操作规范,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净化市场环境,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使信息披露更加真实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晔.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2010(12)

上一篇:关于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有效性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创业板市场研究态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