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熬波”的岁月

时间:2022-08-01 11:55:08

“煮海熬波”――盐业生产是南汇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幅画卷。它曾引发人口的迁移,造就“浦东第一大镇”,南汇今天古怪的地名、密布的河道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南汇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生产活动,并带动与盐业生产相关的航运、商业等事业的发展,对南汇的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拭去历史的尘埃,循着变迁的足迹,一同追忆那曾经璀璨的熬波烟火。

源远流长的南汇盐业

盐业生产在南汇可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千余年前就产生了。南汇因海而生,更因海而兴,南汇自产生陆地那天起,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南汇先民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利用其濒临大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先行一步,形成了当时南汇地区富有海洋经济特色的主导产业――盐业。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盐业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先进的产业。大约在东汉末期(1800年前),南汇的陆地自西向东慢慢地“从大海中生长出来”。五代后梁开平年间(10世纪初),华亭盐监所建立了浦东盐场,南汇地区的盐业生产遂开始发展起来。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下沙地区也建立了盐场,并设立盐监。下沙盐场南起奉贤,北迄宝山,绵延百里海岸,地域十分广袤,先后隶属海盐、华亭和上海县,为全国沿海34个大盐场之一。斯时南汇成陆之地皆为盐场管辖。

元代,盐场进行过一次重大改革,立团定界,归并生产盐品的灶座,或三灶合为一团,或二灶合一团。并灶之后,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状况,以团为单位更便于连续使用大型剪盘生产。剪盘是一种大型的圆盘,可以提高熬盐的产出率,由于制盐工艺的改进,盐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盐产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也明显改进。当时,华亭县五场的额定盐年产量为3.12万吨,下沙盐场的年定额为6683吨,占总产量的21.4%,比宋代增产1061吨,增幅达18.9%。

明代,盐民继承和发扬了元代盐业的生产方式,并把聚团公剪法(共用剪盘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推广到全国。同时,将下沙盐场和分场合并为三场九团。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下沙盐场盐产总额大致在8450吨左右,略高于元代定额,达到下沙盐场生产最高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倭寇沿海内犯,下沙盐场受到严重侵害,二场、三场灶户逃亡殆尽,仅剩头场剪盐。明代后期,“东南地涨”,河道淤塞,无人疏浚,盐产量大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额定盐年产量下降至2820吨。清代以后,盐场更趋衰落。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置县时,南汇所属盐场额定盐年产量仅有690吨了。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官办盐场所属盐场盐灶全部停煮。之后,私人制盐还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沿海个别地区的晒盐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逐步消失。

灶户的由来谱就一部艰辛的迁移史

大约17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已推移至今北蔡、周浦、下沙和航头一线,形成下沙沙质海岸线。据此推断:当时南汇西部(沪南公路以西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陆或大部分已经成陆。由于成陆地区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海水侵袭,故无人定居。唐代初年,周浦地区始有少数盐民和渔民散居,以煮盐、捕鱼为业。五代时期,吴越王鼓励煮海制盐,南汇西部地区开始兴建盐场。当时,盐业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煮海制盐的各个环节和各道工序全赖人力完成,“灶丁摊晒盐场,朝往暮归。冱寒时,海飚速烈,头面皴裂。酷暑聚棚煎炼,火气熏烁,立赤日中反觉清凉,掘沙得水,掬饮辄尽”,可见盐民劳作之繁重,因此需要从外地大量迁入人口。盐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就近从西部临近地区招募而来;二是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的饥民;三是由官府发配到此的流民和罪犯。这些盐民各列灶籍,称之为灶户,身份世袭,在官府的严密监视下,从事强制性的体力劳动。元明时期,南汇地区的盐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从而引起人口的大量集聚。据《熬波图》记载,元至正年间,下沙盐场有灶丁1.57万。据明弘治年间修《上海县志》载:“明代下场盐场有灶丁约1.5万人,其中附近丁9000丁、远乡丁6000丁。”清康熙年间,盐场灶丁更多达3.12万。另外,还有盐监、盐场、团灶等盐场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的官派管理人员,他们与盐民相比虽是少数,但经过数代的发展,不少人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下沙盐场早期由瞿氏和唐氏共同管理,后来瞿氏后裔单独把持东南沿海的盐务大权,五世中多人为官,显赫一时,有田13万顷,号称“浙西家第一”,为宋、元时期的世家大族。由于盐业生产在南汇地区发展达1000多年,尤其是元明时期达到鼎盛,与盐业生产有关人员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成为南汇先民重要组成部分。

沟漕・灶港・河港

南汇是由长江挟带的泥沙受海水顶托逐渐沉积而形成的陆地,故最初时期天然河道不多。为“煮海熬波”制盐,盐民们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作,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开挖出无数东西向引潮沟漕,久而久之,由于与盐灶相通,这些沟漕就被人们称为灶港。随着陆地不断东移,盐灶也随着不断向东迁移,原来引潮的沟漕需经不断地挖深、延长,才能达到引潮进灶的目的。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持续疏浚,不断拓宽,逐渐变成有利航运的河港。如一灶港、二灶港、三灶港、四灶港、五灶港、六灶港、焙灶港、南一灶港、南二灶港、南三灶港、南四灶港、南五灶港、南六灶港等等。同时,为了把生产出来的盐运出去,供消费之用,还开挖了规模比较大的通江达海的运盐航道,如吴越王征发民工开挖西自黄浦江、东至下沙的盐铁塘;南通奉贤县界、北抵白莲泾,南北向纵贯周浦镇区的咸塘港。其他如闸港、周浦塘、运盐河等。由于盐业生产的发展,盐民开挖大小河道200多条,形成南汇特有的人工水系,大致奠定了南汇“江南水乡”的水网格局。时至今日,一些河道在农田灌溉、航运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河港虽然由于长期淤塞而废弃不用,但名称仍得以保留。

因盐业生产而设的机构与地名

宋元时期,由于盐场数量不断增加,额定盐产量亦随之增加,盐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监管已十分必要,为此宋代在下沙设立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至元代,由于海岸线东移,盐运使司署移新场。明代,下沙盐场下设三场十团,自南向北分别为一团(今大团)、二团(今三墩地区)、三团(今惠南、老港地区)、四团(今盐仓地区)、五团(民国时期称为五团乡,今祝桥镇)、六团(原川沙县六团乡、施湾乡)、七团(原川沙县江镇)、

八团(原川沙县)、九团(原川沙县),南北延续约50公里。团以下设灶,分布密集。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出上海县长人乡大部和下沙盐场9个团,另置南汇县。自此,下沙盐场全部隶属南汇县。清末,南汇县实行城乡自治时,南汇县境内原盐场的团灶相应地改设为乡建制,如大团乡(一团地)、二团乡、城东乡(三团地)、四团乡、五团乡、六团乡、七团乡等。时至今日,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但还有部分盐业生产的机构及所属团、灶、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并成为南汇乡镇建置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如新场镇、航头镇、大团镇、六灶镇、下沙镇(已撤并)、三灶镇(已撤并)、盐仓镇(已撤并)等。

鼎盛之时构建“浦东平原上第一大镇”

南汇地区一些村落和集镇的兴起大都与煮盐、贮盐、运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一业兴而百业旺。随着盐业生产地域自西向东的迁移,带动一大批村落和新市镇的形成和崛起,并初步奠定今日南汇各集镇的基本格局。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周浦地区建立浦东盐仓后,数量众多的海盐在这里集散,商业逐渐发展,形成集市,为后来周浦发展成为“浦东第一大镇”奠定基础。航头一带在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兴建盐场,元代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成为海盐的集散地。《分建南汇县志》载:“航头明时有盐仓,名斜角仓。候商、牙行多聚此,东西街长里许,以盐业运输为主,兼运其他货物。”新场一带,8世纪~10世纪成陆后,始有零星盐场,盐民聚集开始出现村落。11世纪时,盐场变为盐业监管之地,村落变成市集。12世纪,由于海岸线迅速向东和东南方向推进,盐场也随之不断扩展,两浙盐运司署迁置新场。许多富商巨贾纷至沓来,定居于此,市面渐趋繁荣,市集遂成为镇。据《光绪南汇县志》载:“当时其鼎盛之时,盐产量之丰,灶户数之众,曾冠于浙西诸场。”新场的集市规模逐渐超过周浦,成为浦东第一大镇。明代设立大团以后,由于盐业变迁,新场镇几经兴衰,但还是为明清时期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打下基础。

煮海制盐的图解书《敖波图》

在元代,下沙盐场不但以其地域广、灶户多闻名,还以高超的煮盐技术,良好的海盐质量而著称。盐业在南汇发展达1000多年,因而产生了与煮海制盐密切相关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盐文化。如,元代下沙使陈椿编制的《敖波图》,是―本煮海制盐的图解书,全书有图52幅,今存47幅,每图配以说明文字,并附诗一首,以图、文、诗并茂的形式,介绍制盐生产工艺,这是一部记述古代盐业生产技术的重要著作。此外,在南汇地区还产生了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反映盐民艰辛劳作、艰苦生活的歌谣、民间故事和舞蹈。如描述盐民艰苦生活的《盐民十头歌》――“前世不修住在海头;屁股夹根竹头,东头跑到西头;豆腐干样一条被头,盖着当中没有两头;吃饭要用钵头,青菜加草头,拌来拌去没有吃头;有了早头没有夜头,有女不嫁海头。”此外,还流传下来一些反映盐业生产、盐民斗争的民间故事,如《卖盐茶》、《王公子设淡宴》等。

灿烂之光是怎样暗淡的

唐宋以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激增,大量天然植被开垦为耕地,从而造成长江输沙量增多,南汇地区成陆速度明显加快,海岸线迅速向东和东南方推移,一方面造成盐场不断迁移,引潮制盐愈发困难,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额定盐产量不断下降。明代中期,最高产量达6883吨,至明后期下降至2880吨,客观上由于海岸线的远离,成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的含盐量不断下降;加之原来引潮运盐的河道经过历代先民的不断挖深、加宽,又富于农田灌溉之利,荡田变成熟田,一些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开始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始种植棉花和杂粮。其后,清乾隆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农业代替盐业成为南汇地区主导产业。

盐业生产在南汇地区开始兴起,发展至鼎盛,再走向衰落先后持续近千年的历史,其中在宋元时期和明代上半期一直是南汇地区的主导产业。当然,由于地客观条件的变化,盐业生产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淡出,昔日的盐场位置犹在,盐业已无,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现代文明和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档案局

上一篇:我和侯宝林的一段情缘 下一篇:上海会审公廨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