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01 09:50:47

果酸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2011年7月~2012年1月,笔者科室采用果酸联合蓝光痤疮治疗仪治疗痤疮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且确诊为痤疮[1],Ⅱ~Ⅲ级痤疮患者70例,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8~36岁,平均23.25岁,Ⅱ级23例,Ⅲ级12例,病程6个月~7年,平均2.47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0~35岁,平均25.54岁,Ⅱ级26例,Ⅲ级9例,病程3个月~6年,平均2.39年。所有患者均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治疗前4周未口服任何治疗痤疮的药物,2周内未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

1.2 排除标准:①重度痤疮患者;②近半年来有口服过维A酸类药物者;③近4周口服光敏性药物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面部有伤口、活动性单纯疱疹、疣等皮肤病者;⑥治疗期间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⑦有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疾病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及不能准确叙述病情者。

1.3 中止或剔除标准:①未按试验方案用药者;②自动退出试验及失访者;③因不良事件被迫停止治疗,但不良事件列入安全性评价者;④试验期间合并使用其他有可能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者。

2 方法

2.1 仪器及参数:羟基乙酸浓度为20%、35%、50%,中和液、活肤乳液、面霜(NeoStrata公司产品); LED红蓝光痤疮治疗仪(武汉亚格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参数:红光波长(635±5)nm,蓝光波长(415±5)nm,光斑15cm×25cm,最大输出强度100 mW/cm2±10%。

2.2 治疗方法:治疗前两组均彻底清洁面部皮肤,拍照存档。治疗组先用活肤清洁液去除油脂和皮屑,充分清洗后使用果酸,涂于患者面、颈部,避开眼周及口周,第1次以20%为起始浓度,停留1.5~3min,第2次用20%浓度停留3~5min,第3次用35%浓度停留1.5~3min,第4次用35%浓度停留3~5min,第5次用50%浓度停留3~5min。每次使用果酸之后用中和液中和,冷敷20min,再采用LED-红蓝光痤疮治疗仪照射全面部(佩戴专用黑色眼罩遮住眼部)。治疗单元放在患者面部上方,确保光板距离皮肤表面1.5~4cm,红光、蓝光的照射剂量均为30~50J/cm2,每次治疗20min,治疗中根据皮肤的反应和患者耐受度增加1~2J/cm2能量,照射完后涂防晒面霜。治疗间隔时间为3周,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防晒。对照组单纯给予果酸治疗,使用方法及治疗次数同治疗组。

2.3 疗效观察:用数码相机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的病灶变化并对比观察,每3周1次,记录炎性皮疹(红斑、丘疹、脓疱)和非炎性皮疹(白头、黑头粉刺)的数量及痤疮瘢痕变浅的程度。并计算治疗后3、6、9、12、15周的粉刺、丘疹和脓疱的减少个数及百分率,皮损减少率=(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破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

2.4 疗效判定标准[2]:依据皮损治疗前后减少率来判定疗效。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60%≤皮损减少率

2.5 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炎症加重、皮损增多),如出现病情加重,终止治疗并改用其他临床常规治疗方案。

2.6 统计学分析:治疗结束后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以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3 结果

3.1治疗结果:两组痤疮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观察结束时,两组均取得满意疗效。治疗3周时两组有效率(65.71%、42.86%)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时治疗组有效率77.14%,对照组有效率为48.57%,χ2=6.12,P

3.2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因加用LED红蓝光治疗,2例局部出现轻微红斑性水肿、3~4天后出现局部结薄痂、少量轻微脱屑,一般在10天左右完全缓解,不留瘢痕[3]。1例出现轻微烧灼感、1例出现轻微瘙痒,未给予特殊治疗,在冷敷结束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使用果酸治疗时,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只有1例出现局部即刻灼痛感,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缓解。

4 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逐渐扩大趋势,部分人持续到中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行为。普遍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微粉刺形成,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增多感染,并介导抗原和趋化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4]。痤疮的治疗主要是减少皮脂分泌、溶解毛囊角栓、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数目和减轻炎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和维A酸类制剂联合局部或系统应用,但Poli等[5]研究显示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达62%。另外,长期外用维A酸类制剂对皮肤刺激作用较大,使局部皮肤的耐受性差,甚至失去屏障作用,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难以坚持用药。而系统应用维A酸类制剂则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脱发、抑郁症及致畸胎等一系列副作用[6],这些均给痤疮的治疗增加了困难。

李琳等[7]研究发现体外果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25%~0.125%。临床应用的果酸换肤液浓度为20%、35%、50%、70%,大大超过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浓度,理论上可以明显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外用果酸,可以柔和裂解角质层细胞间的相互连接,去除多余的角质层,能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连性和角质堆积;同时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毛孔疏通,皮脂顺利排出,防止皮脂腺堆积、堵塞毛孔而形成毛囊角质栓,达到去黑头的目的;还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促进胶原蛋白与弹力蛋白增生,从而有效治疗痤疮。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能长期坚持使用。

近年来,LED红蓝光的应用为痤疮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红光的作用机制为能激发线粒体能量开关的活化,吸收的能量能活化细胞功能,并调节细胞的基因活性,使基因表达活性上调或下调,也使细胞的信号途径活化或减弱,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使真皮层胶原合成增加、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增加、减少胶原酶分泌和凋亡,从而达到抗炎和促进修复的作用[8]。Lee等[9]发现红光治疗还可以降低IL-6mRNA表达水平,减少IL-6的产生,而抑制IL-6的产生可以又可以减轻瘢痕的形成;蓝光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膜渗透性改变,使胞内pH值发生改变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shnitkind等[10]发现窄谱蓝光还可抑制HaCaT细胞产生IL-1a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从而抑制细胞的炎症反应,这对改善痤疮早期症状具有良好作用。

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果酸联合LED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第9周时,总有效率高达85.71%,高于单纯果酸治疗的有效率54.29%。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和痊愈率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治疗15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因此,LED红蓝光照射联合果酸治疗无论在总有效率和痊愈率上均优于单纯的果酸治疗。总之,果酸和LED红蓝光治疗仪的联合使用能够阻断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加强了抗菌、抗炎、抗角化和促进瘢痕修复作用,对组织损伤小,不良反应少,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不能耐受内服和外用药物的患者,未发现有明显和长期的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易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2]陈畅,陆雅丽,舒莉莉,等.窄谱蓝光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寻常型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 (6):381-382.

[3]Barolet D.Light-emitting diode(LEDs)in dermatology [J].Semin Cutan Med Surg,2008,27(4):227-238.

[4]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1165- 1169.

[5]Poli F,Adhoute H.Efficacy and safety of 0.1% retinaldehyde/6% glycolic acid for mild to moderate acne vulgaris[J].Dermatology,2005,210(12):14-21.

[6]Munavalli GS,Weidd bination light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An overview and introdution to photopne umatic therapy[J]. Medical Laser Application,2008,23(3):141-146.

[7]李 琳,李恒进,罗燕萍.不同浓度果酸对痤疮丙酸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6):482-483.

[8]Weiss RA,Mcdaniel DH,Geronemus RG,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light-emitting diode(LED)photomodulation[J].Dermatol Surg,2005,31(9):1199-1205.

[9]Lee SY,Park KH,Choi JW.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placebo-conntrolled, double-blinded, and split-face clinical study on LED phototherapy for skin rejuvenation; clinical, profilometric, histologic, ultra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evaluations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settings[J].J Photochem Photobiol B,2007,88(1):51-57.

[10]Shnitkind E,Yaping E,Geen S,et al.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narrow-band blue light[J].J Drugs Dermatol,2006,5(7):605-610.

[收稿日期]2012-03-12 [修回日期]2012-05-28

上一篇: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 下一篇:Q开关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